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 九個運用 Twitter 致勝的品牌故事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李宜穆編譯

繼傳授八個企業運用Facebook行銷的成功品牌故事後,科技新聞網站mashable再次為品牌推出社群媒體行銷心法,快來看看這九個成功運用Twitter的品牌故事中,有沒有你也能複製的成功經驗。

1.    JetBlue
做法:JetBlue雇用了超過14名員工負責Twitter帳戶管理、回答顧客問題、宣傳優惠訊息與危機處理,儘管JetBlueTwitter帳戶擁有160萬名粉絲,但它仍能維持推文的人性化與品牌個性。

訣竅:別害怕向顧客說「我很抱歉」,並應盡力讓推文擁有自己的品牌特色。


2.    星巴克
做法:身為擁有150萬名粉絲的全球品牌,星巴克大可每天在Twitter上宣傳自己的新產品,不過星巴克最常發的推文卻是「這會是個很棒的周末,盡情享受吧!」或「我們喜歡這個藍色(附上圖片)」。星巴克善用大量的影音與圖片與顧客進行有趣互動,並經常舉辦競賽或問卷調查。

訣竅:用影音多媒體呈現出品牌的個性,並與粉絲進行有趣互動!


3.    Vevo
做法:Vevo擅長打出「名人牌」,此舉不僅能吸引品牌自身的粉絲,更能將邀請來歌手或名人的粉絲也一併帶來。舉例來說,Vevo最近就邀來歌手雷哈娜在Twitter上進行談話。

訣竅:由於名人往往比品牌擁有更廣大的粉絲數量,此舉能夠輕易增進品牌在Twitter上的能見度。



4.    Charlotte Russe
做法:Charlotte Russe常在Twitter上針對新加入的粉絲發布好康訊息,例如獎品、免費贈品或折扣訊息。

訣竅:人人都愛好康優惠,善用這類行銷方式能保持粉絲對品牌的期待。


5.    Bergdorf Goodman
做法:時裝業者Bergdorf Goodman不僅在Twitter上宣傳自家產品,更經常分享關於紐約、流行與時尚相關的資訊。

訣竅:Twitter推文的重點不在品牌本身,而是在品牌的目標群眾。找出你的目標消費者想要的東西,並針對它來推文。




6.    Taco Bell
做法:身為全球速食連鎖品牌,Taco BellTwitter上採取的輕鬆態度與語調令人驚艷:Taco Bell對於負面評論向來採開放態度。舉例來說,Taco Bell對以下這則粉絲評論按「讚」:你的圖片看起來很棒,但食物還是一樣難吃!

訣竅:別在Twitter上把自己搞得太嚴肅:鼓勵正面言論,也欣然接受負面評論。


7.    達美航空
做法:達美航空的「AssistTwitter帳戶這樣寫道:「我們時時刻刻、一周七天都聆聽您的意見。」達美不僅聆聽顧客意見或批評,還能做到即時回應。

訣竅:當顧客在上班時間之外使用你的服務,Twitter可以變成絕佳的客服專線。


8.    Dunkin Donuts
做法:Dunkin DonutsTwitter推文看起來像是最棒的數位嘉年華:永無止盡的瑣事、獎品與好玩有趣的推文。

訣竅:雖然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辦法做到Dunkin Donuts這般歡樂,但至少我們能夠向它學習如何散布歡樂、贈品與向粉絲提問。


9.     Cisco Systems
做法:Cisco Systems展現B2B品牌在Twitter上的最佳典範:除了發問與回答問題外,它還善用hashtags 開啟相關的討論。

訣竅:善用hashtags,加入與品牌相關的討論,並考慮定期舉辦品牌自己的Twitter Chats

出自mashable


‧ 行動裝置 Wi-Fi 上網比例已超越電腦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陳品先編譯

根據雲端網絡供應商Meraki的最近報告,由於iPadAndroid手機、及平板電腦的興起,行動裝置在無線上網中的使用已經超越了傳統電腦,顯示手機已經逐漸變成人們無線上網的主要工具。

Meraki在調查了美國超過10萬台一般用途、公共、及教育用無線上網裝置之後,如同上圖所示,發現去年上半年有64%無線上網的裝置是WindowsMac OS X平台、32%iOS平台、Android平台僅佔1%,但是一年之後,iOSAndroid平台裝置佔比合計已經提高到58%,其中iPhone佔比32%iPod touchAndroid佔比都是11%iPad則是4%WindowsMac OS X合計佔比卻下降到36%,而且隨著Android裝置上升,行動裝置合計佔比肯定還會繼續成長。

此外,這份調查也發現iPad每月平均消耗了將近200MB的資料量,是AndroidiPhone、和iPod touch平均的約4倍。

隨著美國今年賣出的手機中,有超過一半都預計將是智慧型手機,再加上平板電腦、無線媒體播放器、遊戲裝置、及連線相機等的興起,以及越來越普及的公共Wi-Fi熱點,運用行動裝置來上網,實在比筆電要來得方便得多,因此這些數據也不會令人太驚呀。
行動上網的趨勢是擋不住的了,因此不論你是內容提供者、出版商、還是一般企業,別忘了將網站針對行動裝置做最佳化設計,否則將可能錯失許多大好機會。


‧ B2B 公司如何在社群媒體位居領先地位?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出自eMarketer/陳品先編

將資源投入社群媒體行銷的企業對企業(B2B)公司數目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不過根據LeadForce1公司針對消費者從社群網站被導引到B2B公司網站後行為的研究,想利用inbound社群行銷(讓自己在社群媒體中容易被消費者找到),引起消費者對公司產品興趣的B2B公司們可能要失望了。



這份研究指出,從FacebookTwitter連到公司網站的用戶,通常對公司產品及連絡訊息頁面不感興趣,他們較會去看的是公司簡介或部落格,只不過Facebook用戶較偏好簡介頁而Twitter使用者則較愛瀏覽部落格,但不論如何通常只看一頁就離開了,顯示畢竟B2B公司針對的是企業而非終端消費者,因此消費者不太可能因而真的開始做產品調查或其它銷售相關活動。

Linked網站因為是以職業及商場人脈為導向,所以使用者就對公司的徵人頁面很感興趣,會連過來的人大部分是為了找工作。Wikipedia用戶連到公司網站之後,則是最有可能真正花時間去詳細了解公司產品訊息的。


看起來,對B2B公司而言,似乎還是傳統的outbound行銷(不斷主動傳遞訊息給客戶)比較能讓他們在社群媒體中位居領先地位,IBM"Listening for Leads"方案就是一個藉由社群討論監測,成功開發潛在客戶的最好例子。


‧ 果汁機攪碎 iPad 的病毒行銷廣告,瀏覽次數最多且使銷量增 7 倍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陳品先

根據AdvertisingAge報導,線上影音媒體監測公司Visible Measures憑藉累積瀏覽次數,評選出了十大病毒行銷廣告,第一名則是由2006年推出,總瀏覽次數超過13000萬次的"Will It Blend?"系列廣告拿下,無獨有偶,Forbes日前也請來好幾位業界專業人士擔任評審,挑選出了十大社群媒體活動,結果這系列廣告也勇奪了第二名,先來看看其中一支影片內容。

Will It Blend? - iPad (點選文字觀賞影片)


乍看之下,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廣告很無厘頭又很浪費,不明白它究竟想要表達什麼,不過有些讀者可能就會猜到,這廣告要推銷的便是那台Blendtec果汁機,強調從籃球、芭比娃娃、南非世足象徵「巫巫茲拉」喇叭(Vuvuzela)iPad,什麼都能攪碎,至今已經拍攝了超過120部影片(表示也摧毀了超過120個產品),再加上一系列廣告全部運用相同的庸俗音樂、相同的廣告標語(tagline)、隨要攪碎產品不同而稍有變更的花招、及相同的演員(Blendtec執行長親自上陣),再加上要攪碎的產品可跟上世界潮流,雖然覺得很惡搞,但很多人只要一有流行的新產品上市,就忍不住開始期待這些東西什麼時候要被攪碎,也算是充分達到病毒行銷的精神了吧。

更難得的是,Blendtec不是什麼世界知名的大品牌,這些廣告也完全是原創,並未假手任何廣告代理商,再加上拍攝成本也不高(主要成本大概就是要被攪碎的產品吧),放上YouTube也是免費的,這系列影片開始出現之後,Blendtec果汁機的銷售量便激增了7倍,可說是史上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支廣告了。


Blendtec的系列廣告證明了,要拍出有效果的廣告真的不一定要花大錢,也不是非得要請名人代言或帥哥美女演員,回到廣告的根本,一切還是創意取勝。



‧ 中國大陸深圳安博會 下週開戰

3S Market

兩年一度在中國深圳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社會公共安全博覽會」即將於下週啟動, 一般大家習慣稱它為深圳展. 這個展對我們台灣廠商並不陌生, 2001年開始, 深圳展已成為台灣監控產業廠商們的重要行程, 不管是參展、「兩岸合作」、「隔空取貨」….


大約從2005年開始, 深圳展每屆平均大約有40家的台灣廠商, 以正式公司的名義參展; 但「兩岸合作」、「陸皮台骨」、「具台灣技術指導成分」這些加總起來, 應該也相當每年以正式公司名義參展的數字. 今年應該說是這幾屆來台灣廠商, 參展家數最多的一屆, 至少有47.

另外, 國際重要的安控廠商如SONYPANASONICAXISARECONT VISION等影像監控設備的廠商, 自然不會缺席在這個中國安防重要的舞台上. 但今年從歐美來的國際廠商, 從深圳展在其官網所列出的展商名錄來看, 比前一屆有明顯少的情形.


今年深圳展按展商名錄計有1045, 上屆參展本屆沒有參展計有428; 上屆沒有參展本屆參展計有482; 連續兩屆都參展者有563.

‧ 大陸網路監控未完全過渡 類比監控獨佔市場

中關村線上 原創】 作者:勾蕊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如果用它來形容當下安防市場似乎並不為過。無論是安防廠商、媒體還是一些用戶都在極力推薦高清監控、網路高清應用,但從目前市場來看,類比監控仍佔據很大的市場空間。遠了不說,就以目前安防賣場情況來看,儘管監控應用多元發展,但萬變不離其宗的類比攝影機依舊成為大多數商家主推的設備。
網路監控未完全過渡 類比監控獨佔市場

影像監控領域市場占比如何算
也許,是大陸網路環境還未成熟,也許,是因為網路監控系統價格昂貴,也許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太多的"也許"成為類比監控發展的可能。當然,類比監控不會在短時間內被網路技術取代,甚至未來可能永遠不會被取代,只不過市場占比越來越小。但僅僅從目前來看,我們看到的是大量類比設備被發往各個地區。

影像監控領域市場占比如何算
如果用錢來統計未來需要更換或新裝的監控攝影機,1000萬元的項目中,IP與類比各占500萬元,由於網路設備成本價價格相對昂貴,因此在備貨量來看,IP攝影機遠遠低於類比攝影機數量。由於類比設備供求量大,導致廠商也在加大類比監控設備投入與研發。

IP與類比畫質清晰度
撇開統一公家招標專案,就以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監控工程來說,恐怕選擇網路設備的只有20%~30%,更多的工廠、商鋪都會選擇類比系統。並不是他們對監控畫質的要求低,只不過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下,類比系統輸出的畫質就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
類比監控為何不能高清化?

筆者也曾經跟網友探討過數位與類比監控系統畫質問題,從理論上來講,二者差距的確不小,無論是圖像壓縮還是重播效果,IP監控遠遠超過了類比設備。但從實際監控效果來看,些許的差別加上價格的差異,多方權衡之後,恐怕還是更多的人站在了類比這一邊。

類比監控應用獨佔二三線城市
一線城市安防建設全面升級,但是縱覽中國多省市地區來看,二三線城市才是安防需求量較大的地區,而也是無法全面普及網路監控的地區。換句話說,類比監控系統在中國二線及以下城市銷售量很大,不排除有些小城區仍然全覆蓋類比監控系統。

筆者相信,中國安防市場現狀並非個案。網路監控的確在發展,不過其發展速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那麼順理成章。同樣,臺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臺灣監控市場也存在過渡現象,IP需求發展明確,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類比監控"壟斷"現象。
城市監控系統混合模式

臺灣在對公招投標專案中,70%的監控工程已經面向IP系統,其中臺北監控系統占比50%,其餘則主要集中在高雄等地。然而,台中和其他地區的監控仍然面向類比系統,不排除一些地區還未普及IP應用。

總整體來看,大多數地區監控系統為數位、類比混合型,而最重要的交通監控系統會升級到IP。另一方面,住宅與商業部門、公寓樓宇、零售業等也期待網路的升級。對於臺灣本土品牌來說,儘快將業務員重組,加大IP產品研發與生產。


網路監控市場正在一步步發展,儘管其發展腳步並非如我們所預測的那樣,但也證明了大陸安防市場發展並沒有走彎路。2013安博會即將啟程,2014年安防市場發展走向何去何從,相信展會後一定有所定數。 

‧ 勾勒車載未來 專家獻策

工商時報【簡立宗】

為協助台灣智慧交通系統、汽車電子以及資通訊產業,掌握此一趨勢,整合並發展出具備國際競爭力且高毛利、高附加價值的經營模式,以打造兆元級的黃金產業,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資策會(III)與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TTIA)日前共同舉辦「Telematics Taiwan 2013」國際高峰論壇。 探討車載資通訊「連網化」系統和「智慧化」服務兩大全球發燒議題,邀請來自歐、美、日、中國等國際重量級專家,一同探討車載資通訊對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及虛實連網開創的新商機。
前排左起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副執行長何寶中、經濟部技術處專門委

員周錦煜、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台灣

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常務理事金慶

柏、ITS Japan國際事務常任理事赤塚

英彥、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秘書長

周宗保、中華電信研究院智慧聯網研究

所所長羅坤榮、研華科技技術長陳贊

鴻、Mr. Vincent Blervaque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ERTICO-ITS Europe)Dr. Pim van 

der Jagt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European Ford Research Center)Mr. 
Brian Macleod (Manager of Trimble
 Navigation Limited)Mr. Dominique 
Bonte (Vice President and Practice 
Director of ABI Research) Dr. JorgBrakensiek
( Technical Work Group Chairman 
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圖/簡立宗
此次論壇特別邀請負責歐盟產業發展之ERTICO-ITS Europe產業發展與配置部總監Vincent Blervaque,闡述歐洲在TPEG即時交通資訊、eCall緊急呼叫系統、伽利略衛星的導航服務的最新發展;ITS Japan國際事務常任理事赤塚英彥、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主任洪春暉則分別從日本及台灣角度出發,勾勒車載資通訊未來布局藍圖。
針對「連網化」系統之議題方面,Ford 歐洲研發中心執行董事Dr. Pim van der Jagt 以「從SYNC透視未來跨界技術整合」為主題,介紹Ford推出的同步作業系統,連結行動電話與車輛,透過聲控來下達指令,並預言V2V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s)溝通科技將會成為下一世代主要的先進駕駛輔助及安全系統;汽車連線聯盟(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MirrorLink開放標準解決方案原創發明人Dr. Jorg Brakensiek指出,透過智慧型手機快速、高性能的資訊系統,汽車製造商及APP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將提供更符合駕駛需求及確保行車安全的創新連網服務;亞洲衛星民用策略發展中心技術顧問顧成與中華電信研究院智慧聯網研究所所長羅坤榮則各自從導航衛星通訊以及ITS雲端化技術層面進行深入剖析。
在「智慧化服務」之議題面向,全球GPS龍頭Trimble Navigation Limited 技術行銷經理Brian MacLeod,分享國外精準定位服務之創新應用發展;研華技術長陳贊鴻則以「車載資通訊技術推動智能交通發展」為主題介紹國外車載市場之創新案例;至於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上海車聯網與車載信息服務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周頻,從車聯網電商化帶來的汽車營銷革命之角度,分享經驗與看法。
最後,ABI Research市場研究單位副總裁Dominique Bonte暢談「錢進全球ITS/Telematics服務市場之致勝秘笈」,他建議採用開放平台及產業合作方式,引入第三方開發商創造附加價值。
這些具前瞻性、有效性的卓見對於我國業者洞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因應對策、技術標準及服務商機助益甚大。
現場同步展示台灣在車載資通訊技術研發及應用的能量成果。資策會、工業技術研究院、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於會中分別展出車載網路匯流技術、DSRC V2X Solution以及複合式車用影像安全警示系統的研發技術;並邀請中華電信、研華、遠通電收、寶錄電子、宏碁、神通、微捷科技、澔鴻科技、凱瑞光電、銳?科技、新睿科技等業者,聯袂展出我國車載資通訊七大整體解決方案,希冀藉由與國內百家業者合作策畫之智慧巴士系統、衛星計程車隊派遣系統、商用車/物流車隊管理系統、多卡通電子票證系統、智慧房車車載系統、電子收費系統、大眾運輸工具娛樂系統等,協助產業整合「硬體+軟體+服務」的方式進軍國際市場。未來更期許能透過顧問服務的方式發展車載產業,搶占高毛利、高附加價值的尖端市場、真正打造出兆元級的黃金產業。主辦單位同時期許「Telematics Taiwan」國際高峰論壇將來能夠成為年度性的國際研討活動,逐漸擴大成國際性車載展會,來提昇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於亞太地區的地位與能見度。

‧ 百年前監獄巧合促指紋辨識技術發展

來源: 英國《每日郵報》

  眾所周知,雙胞胎往往長得非常相像。但有些人儘管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長相卻能一模一樣,甚至比雙胞胎更加讓人分不清楚。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報導就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巧合,而這個巧合也促成了美國指紋辨識技術的發展。
  

  威爾·維斯特,1903年被關進萊文沃斯監獄

    威廉·維斯特,比威爾早入獄兩年,兩人相貌驚人地相似
  
乍看這兩張照片,你幾乎可以肯定他們是同一個人,但實際上他們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兩個人。他們不僅容貌難分你我,而且還有相同的姓氏,還都被關進過美國堪薩斯州的萊文沃斯監獄。
  
第一張照片裡的人名叫威爾·維斯特。1903年被關進萊文沃斯監獄後,他立刻引起了監獄檔案管理員麥克的注意,因為麥克記得眼前的這個男人在兩年之前就已經被關了進來,但威爾卻聲稱自己從未去過萊文沃斯監獄,也沒見過麥克勞裡。
  
為了解除心中的疑團,麥克勞裡翻閱了兩年前的檔案,找到了一個當時因為殺人,被送進監獄的囚犯威廉·維斯特,威廉從兩年前就一直過著牢獄生活,因此他不可能是剛被送進監獄的威爾。讓麥克驚訝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威爾和威廉,竟然長得一模一樣!這一發現表明,當時被警方廣泛用於鎖定囚犯的貝迪永氏人體辨識法並不夠精確,美國專家從那以後加緊了對指紋技術的研究。
  

來自倫敦員警廳的約翰·費瑞厄警官是指紋技術的先驅。他在1904年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上見到了麥克,並向他介紹了當時最先進的指紋辨識技術。麥克將這些最新的成果帶回沃斯監獄。之後不久,美國就成立了第一個全國範圍內的指紋辨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