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監控網原創 作者:張舉良
原標題 -工程商心聲:網路視頻監控遭遇應用挑戰
隨著安防與IT融合的步伐越來越快,距離越來越近,安防IT化的口號也越來越響亮。3G 、高清攝影機、智慧視頻分析,這些都是近兩年來安防發展的風向標。雖然在實際應用當中,這些技術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都過於前衛和時髦,更多的用戶仍然停留在類比視頻監控階段,不過這也不影響安防廠家們搖旗呐喊、向IP網路監控進軍的熱情。
與傳統類比監控相比,IP網路監控確實能夠給用戶帶來諸多的好處,以網路為基礎的視頻監控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省去了傳統佈線和線路的維護費用;用戶在授權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按需監控,實現即插、即用、即看。除此之外,安訊士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IP監控系統的成本優勢凸顯,在用戶安裝規模較小時,IP系統的安裝成本比相應的類比系統平均要低13%。
上述種種優勢,都是IP網路監控的廠商們在自我推銷時用以說服用戶和工程商的種種說辭,當然,筆者並不否認其優勢所在。不過對於不明真相的用戶來說,IP網路監控固然能夠省卻佈線的麻煩,但是其中卻存在著設備不相容、圖像丟失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讓用戶措手不及。下面讓我們聽聽來自工程商的聲音。
問題一:網路傳輸面臨重大挑戰
“我們所做的專案,一般公安居多,還有小部分的企業用戶。公安多半需求視頻結合地理資訊,來查看其視頻聯動效果,而企業需求較簡單,就是看圖像和看錄影,只要這兩者可以滿足即可。然而,目前的監控總是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網路突然連接不上,視頻傳輸不順暢,尤其在專網上用了不錯的平台,一走公網就會出現掉線和當機的問題,這些問題依然是網路監控的瓶頸之一。”
在上述聲音中,我們可以發現,儘管企業用戶對網路監控的需求簡單,僅局限於查看監控錄影和錄影的保存,然而,通過公網連接的監控系統使用起來卻不如人意,往往容易出現掉線合計的現象,這使得用戶對網路監控開始產生懷疑態度。
▲帶寬頻寬,其實並不“寬” |
一般來說,傳統攝影機通過視頻線、光纖傳輸,基本沒有頻寬約束,而網路攝影機則是通過網路傳輸,普通的Internet線路,頻寬只有幾百Kbit至幾Mbit(普通ADSL線路上行為512Kbit,下行為2M bit),而在實際應用當中,我們往往會碰到一條網路線路需要同時傳多路視頻信號,帶寬的約束馬上顯現出來,這也是網路視頻監控系統的瓶頸所在。
以下是十幾種格式的碼流對比(真正能夠達到圖像品質要求的碼率):
CIF 25f /s 200-500K左右
D1 25f /s 1500-3000K左右
720P 25f /s 3000-6000K左右
1080P 25f /s 6000-12000K左右
電信目前可以提供的帶寬:
從上面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現有的公網在滿足網路視頻監控需求方面還相差甚遠。這就好比一部性能優良的跑車,行走在高速公路上,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300公里 ,然而,現在的頻寬卻只是一條崎嶇的道路上,跑車的速度也只能降到每小時120公里 。沒有匹配的網路帶寬,網路監控的優勢也就無法發揮,而這也是目前網路監控遭到質疑的一大原因。
問題二:行業缺乏標準 企業產品相容性差
“我們做的項目,一般酒店和政府居多。對於這些用戶而言,介面操作簡單,集成度高是主要需求,因為用戶一般會內部招聘技術人員對平台進行管理,所以操作簡單易於人員掌握,而將攝像機、門禁、報警等系統整合管理也是他們的重大需求;此外,相容性強是我們目前較頭疼的問題,因為有些知名廠家雖然單一品牌做得好,但對其他產品的相容效果差強人意,其實我們更多的是希望有實力的廠商可以做全線產品,這樣資料的保存和調取及整個系統的運行較穩定。”
網路監控能夠實現的主要核心就是標準的編解碼和控制協議,從目前的應用來看,網路監控設備還沒有做到像類比監控攝影機那樣相容性好。在模擬監控的世界裏,普通的固定槍、半球通過視頻線可以接入任何一家公司的後端產品,即對矩陣、硬碟錄影機沒有品牌和規格的要求,即使對PTZ攝影機而言,通過前後端設備內置協定即可以解決相容性的問題,可以說,模擬監控能夠得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就是因為有著巨大的相容性和通用性的優勢。
▲為解決網路相容問題而生的兩大標準卻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好用 |
企業產品相容性差,這是目前網路視頻監控中越來越凸顯的問題。目前,為了解決網路監控產品相容性差的問題,業界形成了以ONVIF和PSIA為代表的兩大標準組織,兩大標準在安防界各自為王,代表了部分企業的發展趨勢,然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儘管有各自的旗幟行標準,但也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好用。
高清攝影、智慧分析是網路監控發展的趨勢,應該說,未來幾年安防行業的發展會更注重各企業間的合作,每個企業盡可能的發展優勢技術和產品,將各個企業的優勢產品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美的解決方案提供給客戶。
然而,目前相關主管機關沒有針對安防行業形成一套有效的實施標準,導致廠商在合作專案中軟硬體產品對接的程式十分繁瑣,如果某客戶選用了A廠商的軟體平台和B廠商的硬體產品,那麼A廠商必須將軟體平台的SDK透露給B廠商,除去對接的調試過程繁瑣不說,雙方企業在技術資訊的保密方面也缺乏有力保障。面對如此境況,我們不得不承認網路監控的發展只是“萬里長征才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