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 紅外防水攝像機常見問題

2011020800:00 it168網站

  紅外防水攝像機是將攝像機、防雨罩、紅外LED燈等部件集成為一體的CCTV監控攝像設備。它實現夜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裝備光藕CCD的普通攝像機感受紅外光源的光譜特性(即可以感受可見光,也可以感受紅外光),以附加的LED紅外燈作為“照明源”在夜晚或微光環境下成像。
  紅外防水攝像機霧氣水汽問題
  霧氣水汽等問題可以由以下幾種途徑解決。
  第一種情況,機器內部出現霧氣:
  霧、霜的形成是由於空氣中的飽和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因冷環境的強、弱分別凝結成霜和霧。紅外攝像機在工作過程中,尤其是在室內的攝像機常常會因霧氣或者水汽等原因在防護罩視窗玻璃上形成霧或霜,導致攝像機無法看清物體,直接影響監控效果。
  各家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增加除霜電路、開通氣孔、充氮氣、加風扇、放乾燥劑等等。方法不一樣,做出來的效果當然也不一樣,有的可以解決問題,有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不過,從最基礎的角度上來講,嚴格控制料件的清洗,儘量杜絕揮發物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例如PCB板不能有殘留助 焊劑,遮光膠套採用優質矽膠材料等。
  第二種情況,機器外部出現霜、霧:
  攝像機在濕度大的環境下工作,防護罩的視窗玻璃容易出現污垢,造成攝像機視線遮擋。
  解決的辦法:1、在防護罩上增加雨刷,通過控制雨刷清潔玻璃。2、使用隱形雨刷視窗玻璃。與普通視窗玻璃相比,隱形雨刷視窗玻璃具有排斥水、灰塵等功能。
  最後,針對高濕度情況下,對於外殼密封的一些要求
  如果紅外防水攝像機在北方應用的話,機體內外會產生很大的溫差,前端的鏡片會出現霧化的現象,因此要求機器內必須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防護罩也要具備很好的防雨水性能。
  現階段,大陸技術在密封性上,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比如外殼的設計,在接頭和螺絲介面等地方,多是產生漏水的地方。
  如何把密封性做的更好?基本解決方法是這樣:
  一、加防水膠套,在介面處加放水墊,起到防水的作用,效果比較理想。
  二、在接線螺絲口處打防水膠,增強防水性。
  三、紅外防水攝像機採用鋁合金外殼,提高介面處精度,並且採用優質矽膠材料沾合,效果也是比較理想的。

‧ 中國大陸紅外攝影機發展歷程

2011013100:00 來源:慧聰安防網 

  近年來,視頻監控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在視頻監控領域始終有一個突出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夜間的視頻監控問題,夜晚的監控是至關重要的,但監控攝像機有如人的眼睛,在光線太暗時無法清晰的看清目標,只能瞭解大致輪廓,無法識別面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安防行業各廠商探討了很多的方法,比如主動紅外的LED紅外、鐳射紅外,被動紅外的熱像儀,微光夜視等等技術,而我們目前應用最廣的是主動紅外夜視技術是通過主動照射並利用目標反射紅外源的紅外光來實施監控的夜視技術,以便實現攝像機的夜間監控要求。
  目前監控行業裡95%以上都是使用這項技術實行夜視監控,LED紅外發光管通過主動發出紅外波長的光照射被監控對象。紅外光線不再人的眼睛的可見光的範圍內,因此,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見的。紅外光的亮度決定了被監控物體的清晰程度。 從紅外燈的發展史來看,可分下以下幾代發展歷程。

第一代:傳統LED
  紅外線技術的發展最早在60年代初期有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成功,最早期的紅外轉換效率只有5%,效率很低,多用在紅外遙控器等簡單產品上。經過在夜視應用中的反復實踐和發展,通過把單個的紅外LED封裝組合起來,固定於鏡頭的周圍,給監控攝像機取像進行主動補光。傳統的小功率LED燈是最先用於紅外攝像機並現在仍在大量使用的一個紅外光光源,被業內統稱第一代LED.傳統LED燈燈芯,業界普遍使用的有鼎元LED,其次有光磊的,效果更差還有韓系和日系燈芯,最差的是國內的很多俗稱散芯燈的燈芯。價格和品質參差不齊。第一代LED的主要優勢是價格優勢,應用廣泛。佔有了目前紅外機市場95%的份額。但它的光衰快,壽命短,功率小等缺點是業界對紅外攝像機不滿的主要原因。點陣式的LED燈應用而生,被業內統稱第二代陣列式LED

第二代:陣列式LED
  點陣式LED是集成了多顆小功率LED在一個小範圍內,並作了“熱電分離”處理,使得整個零件能置於任意大小、任意形狀的散熱體上,從而解決了散熱問 題,不再會由於高溫而傷害了周遭其它電子元器件。又由於使用的封裝材料不斷裂而極大的減少了光衰減,壽命較傳統LED長了5-10倍。但點陣式的LED大成本上比傳統LED高出了很多,為了配合攝像機鏡頭的角度而使用透鏡來縮小送光角度時,無可避免的有許多發光點偏離了透鏡的中央(俗稱:偏心現象)而造成送光效率 不佳,以致相較於相同功率的傳統LED而言,“不夠亮“是其缺點。

第三代:大功率點陣式LED
  基於市場實踐的迫切需求,第三代陣列紅外在原有的LED紅外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一項革命性改進,採用革新的半導體技術,將高性能發光晶體陣列式排列,經過特殊封裝,形成大功率發光二極體陣列(LED Array)。每顆LED Array最多集成60LED發光晶體,顯著優勢體面在體積,亮度,壽命 ,光電轉換,光均度價格等方便。
1.體積小
  由於LED-Array為高度集成的LED60LED發光晶體集成後的體積也只有指甲蓋大小。單個LED的光學輸出為5mw-15mw,而一個LED-Array的光學輸出達到了800mw-1000mw,而體積有只有一個一分錢硬幣的大小。體積小最主要是便於應用,同時簡化成本。

2.高亮度
  第三代陣列LED將幾十個高效率和高功率的晶元通過革新的半導體技術封裝在一個平面上,配置以良好的導熱裝置,電光轉換率達25%以上,是傳統單顆LED燈的100倍。高亮度決定了光線的照射距離,為第三代陣列LED在中遠距離紅外機的應用打下了良好基礎。
3.使用壽命長
  普通LED產品的壽命一般為6000個小時,LED-Array的壽命為50000個小時,23年內光線無明顯衰減,光線均勻。大幅提升攝像機夜視效果。

  隨著攝像機技術的進步,夜視監控還在進一步的發展中,人們對成本,畫面清晰度,應用領域要求會越來越高,烏班圖科技自主識產權的第三代大功率陣列紅外攝像技術,這個新興的性價比大大優於目前行業主流的產品,必將在夜視監控領域引起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引領行業規模化生產,使得高品質夜視攝像機得以推廣和普及,最終在整個視頻監控領域實現普通LED紅外攝像機的替代,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應用領域對夜視監控的要求。

‧ NVR 替代 DVR 成否?


  NVR目前還處於起步、概念確認、試用推廣的階段。其實DVR能用的地方NVR都能用,在實際應用當中有一定差別,網路設施比較完善的地方用NVR比較多,原來沒有鋪設網路,不方便使用NVRDVR絕大部分應用領域在類比攝像機場合,解析度低於或等於D1;NVR主要應用於網路分散式存儲領域,IP攝像機及高解析度場合(百萬圖元)
  NVRDVR的一脈相承
  目前,在NVR的定義理解上還有分歧,主要有兩種觀點,有些廠商將通過網路存儲、檢索和獲取數字音視頻的存儲單元稱之為NVR;有些廠商則將全集成的網路錄影設備定義為NVR,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一台設備上實現。這兩個觀點的差異是,一個是以系統的方式實現網路後端視頻監控存儲的功能,一個是以設備的方式實現同樣的功能。

  我們認為,從技術方案上講,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實現所謂的NVR的功能,各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自己的適用的市場領域,第一種方案更適用組建大型的網路視頻監控系統,第二種方案則不但能適用於大型的監控系統,還能適用於小型的監控系統。

  從市場的角度看,目前主流的監控系統仍然以小型的系統為主;從用戶的角度來看,NVR應更類似客戶早已經熟悉的DVR,操作人員無須太多學習和培訓就能使用NVRNVR應該具備DVR的基本特徵;從技術上講,採用嵌入式技術的全集成的NVR繼承了DVR性價比高、穩定可靠的優點,沒有PC常見的病毒、作業系統升級等常見的問題。通過系統的堆疊,在大型的網路視頻監控系統中,採用分散式存儲、集中管理的思路,全集成的NVR有很強的競爭力,既可以管轄一個小規模的監控系統的同時,又可以通過網路互連,完成集中監控的功能,相對集中存儲的方案,不但大幅降低了網路故障帶來的風險,存儲成本也得到顯著降低,這一點可以從DVR在城市治安監控中大量使用得到驗證。

  從NVR的市場份額來看,主要取決於IP攝像機的應用的程度,相比類比攝像機,IP攝像機具備很多特點。例如,IP攝像機的安裝更加方便,增加攝像機,移動攝像機,或者對存儲擴容,在基於IP的網路上,都更加容易和方便,IP攝像機的清晰度更高,可以有720P(1280x720)1920x1080(full HD)多種解析度,可以實現電子雲台(ePTZ)技術,可以實現更高的幀率,更寬的動態範圍,可以實現智慧分析及VQD(Video Quality Detection)功能,滿足客戶對於安防監控的多樣化需求。

  NVR的興起必然是隨著IP攝像機應用的興起,沒有IP攝像機應用的興起,NVR不可能會有廣泛應用,類比攝像機加編碼器(視頻伺服器)的方式,只是網路化監控的一個過渡產品,真正意義的全數位化處理,必須是IP攝像機,只有使用IP攝像機,才能突破類比傳輸的瓶頸,從視頻源、視頻處理到傳輸路徑,進行全面革新,從而推動NVR的全面興起。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大量的類比攝像機仍然在持續銷售和安裝,DVR應用仍然佔據主流的地位,以IP攝像機和NVR為代表的新型視頻監控方案,在國外的進程走的更早一些,國內才剛剛開始。新老的交替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取決於IP視頻監控解決方案的成熟速度,綜合成本的下降速度,以及整個市場與客戶對於IP視頻監控解決方案的接受程度,這個時間可能是3年,也可能是5年甚至更長。

  在這一段時間內,類比攝像機與IP攝像機是共存的,既可以在不同監控系統共存,也可以在一個監控系統內共存,這就是混合DVR存在的理由,它可以呈現出三種形態,既可以是純粹的DVR,全部接類比攝像機,又是純粹的NVR,全部接IP攝像機,還可以同時接類比擬攝像機和IP攝像機,即混合DVR

  混合DVR將會在從類比攝像機向IP攝像機應用的過渡中扮演著承前啟後的重要角色,它集DVRNVR的特徵於一身,既起到應用方案的平滑過渡,又能避免客戶的重複投資,對廠商而言,也能減少產品的型號、庫存、宣傳費用。

  DVR、混合DVRNVR的核心技術,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都要完成錄影、預覽、重播、報警處理、雲台控制、網路傳輸等功能,都有視頻處理晶片和通用處理器(GPP),都有網路介面、顯示介面、存儲介面。DVR以編碼為主,NVR以解碼為主,編解碼都需要專用的DSPASIC實現,DVR混合DVRNVR在系統架構以及製造成本上,並不存在太大差異。

  目前的主流DVR本身已經網路化,NVR則是在DVR基礎上的進一步的網路化演變,因此,這裡不存在誰終結誰的問題。NVRDVR的一脈相承,傳統的DVR廠商,仍然在NVR的技術研發上佔據優勢地位,甚至可以推斷,主流的DVR廠商會演變為主流的NVR廠商。在市場巨大的慣性下,一些廠商如果短時間內期望以NVR全面替換DVR,反而違背了市場自身發展的規律。

  當然,市場和產品技術的發展,隨著IP攝像機的全面興起,必然採用NVR作為後端存儲的最終表現形式,安防行業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的發展方向沒有改變,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的安防監系統,將會為客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 半球攝影機在電梯安防中的作用

2011020900:00 來源:IT168 技術】 作者:轉載自網路

  大多數電梯在無人使用的時候,轎廂裡面的日光燈是節能的關閉狀態,如果需要24小時監控箱體就可選擇紅外半球攝像機,否則選擇普通半球攝像機即可(當有人進入電梯轎廂的時候照明燈會自動開啟)。由於電梯轎廂很矮,不可避免人為的去隨意破壞設備,這時使用者可以選用防爆的半球攝像機。

  電梯是一個環境複雜的載體,其轎廂外的電機,供電的電源在運行的時候會產生巨大的干擾信號;監控的視訊訊號干擾就自然是廣大工程商經常遇到的問題。那麼如何避免呢?

  首先從設備選擇上工程商和使用者要儘量選用市場上成熟的設備、電梯專用的抗干擾能力強的半球攝像機。同時在佈線的時候使用電梯專用的線纜,注意不要使線纜破損。在攝像機的用電方面盡可能地使用電梯預留的監控電源介面,以防意外漏電事故的發生;而在正常模式下解決不了干擾問題,可以考慮在傳輸線路中採取抗干擾措施。

  目前大多數電梯監控系統的搭建模式都是採用類比信號的有線傳輸模式,連接顯示在監控室的顯示平臺上,至於顯示的位置並沒有特殊要求,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顯示在顯眼的易於觀看的位置即可。

  由於電梯空間小,人員擁擠,一旦發生意外事故施救困難,那麼在安裝控攝像機的時候更應該注意嚴格操作流程和安裝規範;不可亂接、亂拉無關線纜,線路的介面要符合規範,不可隨意搭接;使用的產品品質要儘量可靠(如:攝像機、變壓器、線纜等),要有相關的檢測報告和證書。這樣,方能減少各類意外事件的發生。

  另外,視頻線路越長,存在的雜波信號干擾視頻的可能性就越大,視訊訊號傳輸的品質就會下降;在一些較大的工業區,需要集中監控的環境中,這種類比信號傳輸的系統就會失去作用。這時,工程商和使用者可以採用數位信號傳輸的模式,以減少信號的干擾和簡化佈線,或採用無線傳輸免去了施工佈線的繁瑣事情。

‧ 迎接高清時代 海量儲存技術突圍

來源:CPS

對於高清網路攝像機的高清圖像記錄就需要網路存儲系統(包括存儲伺服器和存放裝置)。其中IP SAN方式一方面採用IP架構的乙太網路傳輸,具備良好的擴展性、共用性和較低的分攤應用成本,是目前大中型集中監控存儲主要採用的技術之一。另一方面,IT上使用的主流資料硬碟容量已達TB級以上,2TB的資料硬碟也逐步走進大家的視線(每小時資料量1G計算,1TB的資料硬碟大約可存儲720P的視頻圖像1000小時或者1000路攝像機錄影1個小時的資料)

這三類存儲技術手段,各存儲系統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對比如下所示:

海量儲解決方案 

隨著高清視頻的推廣應用,基於IP的視頻錄影海量存儲解決方案也逐漸浮出水面。針對視頻監控海量存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分散式存儲集中管理

  對於大規模的城市聯網監控系統,通常採用多個層次型的監控中心體系,每個基層的監控中心管理其轄區內的監控資源並進行存儲,因此會採用分散式存儲集中管理的模式進行構建,這種模式有助於減輕網路的壓力,同時將設備資源分發下沉,有助於戰略部門掌握更多的資源和資訊。一級監控中心統一管理所有的視頻資源和錄影檔,二級、三級監控中心可以分發和流覽視頻。

  


集中存儲分散式管理

對於只有一個集中管理中心的中小規模聯網監控系統,如縣/地級市、某大城市公安分局、某大型工礦企業,資料一般集中存儲在一級監控中心,其他的基層監控中心安裝系統平臺的分控用戶端進行流覽和管理部分前端。在這種情況下,存儲伺服器集中放置在一級監控中心,通過虛擬卷和網格存儲技術,形成一個無限容量的虛擬存儲池,使存儲擴展對使用者透明。

大型混合型存儲

所謂混合型存儲解決方案是將前面兩種方式進行結合,以分散式存儲作為基礎,同時在一級監控中心設置網路存儲伺服器。短期的資料臨時存放在基層監控中心的網路存儲伺服器內,長期的資料存儲於上傳一級監控中心的網路存儲伺服器中。重要監控點位元的視頻資料不僅存儲在基層監控中心的網路存儲伺服器,也即時地傳輸到一級監控中心的網路存儲伺服器中作為備份。在基層監控中心建立備份計畫,採用定時自動備份的方式,將超過規定時間的視頻檔案備份到網路存儲伺服器相對應的目錄中。

監控存儲技術的應用未來

隨著安防監控技術與用戶需求相結合的趨勢愈加明顯,在安防監控產品集成實施過程中,存儲技術也必須不斷適應安防監控的應用特點,不斷地完善自己,存儲產品和安防監控技術整合已經是大勢所趨。除了上文提到的幾種網路存儲方式,一種被稱之為“雲端存儲”的概念,開始逐漸走進監控行業,其表明了存儲和監控相融合的發展趨勢。

據瞭解,雲端存儲可以實現存儲完全虛擬化,大大簡化應用環節,節省客戶建設成本,同時提供更強的存儲和共用功能。雲狀存儲中所有設備對使用者完全透明,任何地方任何被授權使用者都可以通過一根接入線與雲存儲連接,進行空間與資料訪問。使用者無需關心存放裝置型號、數量、網路結構、存儲協定、應用介面等,操作簡單透明。

監控雲端存儲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存儲方式的性能和容量瓶頸,使雲存儲提供商能夠聯接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放裝置形成異常強大的存儲能力,實現性能與容量的線型擴展,讓海量資料的存儲成為了可能,從而讓企業擁有相當於整片雲的存儲能力,成功解決存儲難題。

雲端存儲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型,正逐步改變著傳統存儲的提供與使用方式。借助雲端會議廠家提供的監控雲端存儲服務,企業有望擺脫在硬體存放裝置上的巨額投入,減少在系統維護上的人力支出,節省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屆時,使用者只需支付少量的儲存費用,就能把超大容量的資料存在“雲端”,並根據需端要設置相關許可權,隨時隨地共用給需要共用的人員,在減少資料傳輸時間的同時,借助廠家更為出色的加密技術,避免傳輸過程中造成的丟包、洩密等事故的產生,全面保證了資料的安全性。

(本文轉自電子工程世界:http://www.eeworld.com.cn/afdz/2011/0209/article_3472_2.html)

‧ 網路存儲技術的三種基本類型

隨著安防市場的迅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視頻監控技術也在向著高清化、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而畫面品質的提高、視頻線路的增加等諸多因素,都會令視頻監控系統的存儲容量成倍增長,存放裝置正在成為網路視頻監控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網路存儲技術是基於資料存儲的一種通用網路術語。 網路存儲結構大致分為三種:直連式存儲(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網路存放裝置(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儲網路(SANStorage Area Network)

直連式存儲(DAS

  是直接將DAS存放裝置連接到伺服器後端,用於擴展應用伺服器的存儲容量。其擴展成本最低、物理連接簡單,但是也存在存儲資源歸屬於某一台或幾台伺服器、資源利用率低、後續擴展性差等問題。DAS較適用於存儲系統結構簡單且相對固定的應用場景,比如某一存儲空間要求穩定的伺服器擴展其存儲空間。

網路附件存儲(NAS

  是通過網路檔案系統,構建檔級聯網存儲,實現用戶端主機(如監控系統中的編碼設備)NAS網路設備間的資料直接傳輸。NAS由於其協定相容性高,配置、維護簡單的特點,適用於檔共用、小規模系統存儲等應用場景。

存儲區域網路(SAN

  是一種通過網路方式連接存放裝置和應用伺服器的存儲構架,這個網路專用於主機(如監控系統中的編碼設備或錄影管理伺服器)和存放裝置之間的訪問。當有資料存取需求時,資料可以通過存儲區域網路在主機和後臺存放裝置之間高速傳輸。根據傳輸協定的不同,又可分為FC SANIP SAN SAN存儲方式,具有存儲資源集中管理、擴展便利、資料塊級傳輸效率高、相容性高等特點。一般來講,其技術複雜程度高,系統建設和維護成本也高。由於SAN系統將存放裝置的存儲空間當成物理硬碟交由主機管理,存儲傳輸網路的可靠性程度、主機檔案系統的不同,對存儲系統的可靠性影響極大。SAN存儲方案,由於其技術領先特性,適用於構建大型的存儲系統,為大規模資料存儲、應用服務。

(本文轉自電子工程世界:http://www.eeworld.com.cn/afdz/2011/0209/article_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