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如何給電子垃圾找個好「歸宿」?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E-waste: How big of a problem is electronic waste?

來源: 金華新聞網

「高價回收冰箱、彩電、洗衣機……」這樣的吆喝你熟悉嗎?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如何處置家中舊電子產品,成為很多市民的頭疼事,電子廢棄物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


日前,聯合國大學組織的世界首個「區域電子垃圾檢測」項目,發佈最新研究報告稱,2010年至2015年間,手機、電腦和其他設備,已為亞洲大陸造成1230萬噸電子垃圾,增長率高達63%。僅中國的電子垃圾產生量就增加一倍以上,達到670萬噸。

相比之下,妥善處理電子產品始終是個冷僻命題。

多數市民不懂處置
電子垃圾一般指,被廢棄不用的電氣電子設備,主要包括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和電腦等通訊電子產品。從內部構成來說,電子垃圾含有大量有害化學元素,例如鉛、鎘、鈹、汞和重金屬等,如果回收不當和處置不規範,污染物暴露在外,將對環境污染和居民健康造成威脅。


目前,電子垃圾回收力量,很多還是依靠個體商販流動回收,其中除去一部分自主交易後,廢物回收再生利用,還有一部分流向二手家電市場,但由於過程沒有規範和標準,行業混亂。

記者調查發現,民眾對廢舊電氣電子設備回收,普遍感到陌生。有的民眾甚至認為,廢舊家電只是破銅爛鐵,不會造成什麼環境危害。

一位住某城市花園社區的祝女士說,之前看了新聞,知道一節廢電池,會對土壤環境產生許多危害,她也想把廢舊電子產品,投入正規收納管道,可是社區內能看到的,只有幾只垃圾桶,社區外又不知該扔往何處。

於是,部分沒有利用價值的電子垃圾,被投入社區垃圾桶。(當然,也些社區公共垃圾桶,也會另外標列廢電池回收)

一位相關官員說,政府部門對這些電子垃圾,該如何處置也很苦惱。一方面,它們含有金、錫、鎳、銅等貴金屬,屬於可回收利用資源;另一方面,它們可能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必須按規定妥善處置。


「我們要求環保人員在發現電子垃圾時,要及時進行分揀處理,然後統一投放到指定區域,最後交由環保專業處置單位來處理。」

這位官員說,從目前市區清理的電子垃圾數量來說,總體清理量還不是很多,可隨著電子產品逐步進入更換期,如何處置問題,亟待引起政府部門高度重視。

但是,電子垃圾不一定就是危險廢物。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電子垃圾拆解過程中,可能產生危險廢物,但其本身並不屬於危險廢物。

另外,電線電纜產品的結構元件,總體上可分為導線、絕緣層、屏蔽和護層,四個主要結構組成部分,以及填充元件和承拉元件等。廢電線電纜在結構元件上,基本未發生改變,且並不具有危險特性,因此廢電線電纜也不屬於危險廢物。「只要處理得當,一般不會對外界產生污染。」該負責人說。

處理遭遇三大困境
記者瞭解到,電子垃圾的處理依然面臨許多困難。首先,用戶缺乏科學處理過時電子產品,和電子垃圾的意識,非正規電子垃圾回收商,也往往缺乏相關的行為危害性知識。在幾家舊貨交易市場,一些回收商只知道,電子產品裡面的電池等有毒,但對於如何妥善處置知之甚少。


另外,因為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市民一般不願為回收電子垃圾支付費用,隨意處理現象較為突出。缺少場所來處置電子垃圾,以及電子垃圾管理不當或監督不力,也可能導致電子垃圾泛濫。

由於危險廢物轉移審核嚴、環節多,從而導致監管部門、產廢單位和處置單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對電子垃圾的違規分解也是如此,一方面相關部門嚴禁私自對零組件,進行分解提純, 另一方面有利可圖,驅使部分人不顧污染環境,加上加工作業隱蔽性等原因,使得對電子垃圾違規分解的監管很難。

相關各國法規
在先進國家,電子垃圾處理有統一管道。在美國,不少生產廠商和零售商都有自己的回收措施,例如蘋果公司鼓勵消費者將舊iPad送到其門店進行回收,消費者在購買新的iPad時,可以抵價10%。


在德國,目前有約1萬個電子垃圾收集點,每位居民可最多將20件舊電器,交由其免費處理。在日本,規定民眾分類處理廢舊小型家電,應盡量交給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民眾應主動回收有用金屬。

從上述各國的處理方式,讓廢舊家電的處理,變成生產者的責任和義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政府部門應加快運用政策手段,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辦法,設立集中回收網點,加大對廢舊電子產品市場,及家電二手市場的監管,實施電子垃圾回收企業資質認證制度,推動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向規範化、產業化發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