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如果 IoT 的世代,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能先體驗,那麼台灣產業的生態應該要是……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Computex 2017 hall 3





施正偉

一連兩天來到 Computex的展會上,除了南港展覽館的四樓展場,及世貿三館,個人感覺,比起前兩年,展場中的空氣有比較清新、噪音分貝也不打擾交談,還好第三天開放國內業者參觀,一下熱絡了起來……


我不想去談到底參觀者來得多,或來得少的問題,因為如果比台灣還是電腦王國的那個時代,現在的景象就完全無法相比。

我個人在這篇分享,想去探索的是——產業的生態。究竟今年 Computex 的主軸內容,能反映出台灣在物聯網時代,有著什麼樣的產業結構與生態(Ecosystem)?

註:今年 Computex 的主軸內容:
今年的Computex有四大展區:SmarTEX(聚焦物聯網五大科技應用)、InnoVEX(全球新創最佳展示平台)、Gaming & VR(展示高效能電競與虛擬實境產品)及iStyle(呈現通過Apple MFi認證且具設計美學的週邊產品);聚焦五大議題: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物聯網科技應用、創新與新創、商業解決方案與虛擬實境。


在台灣 PC 叱吒全球的個年代,台灣之所以縱橫全球,就在從一個主系統的零件,到一組如電源供應器的組配件,甚至到各種應用周邊,都有我們能自行研發、生產,有著一個的很完整供應鏈與價值鏈。

我不多作著墨在 PC產業的變遷與變化,當我看到這幾天許多臉書朋友,都在聊 Computex的一些相關物聯網的產品(好像都偏在 AI 與 Smart Home居多);四年多來,透過 3S Market 報導很多包括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家庭、智慧車載、智慧城市等的內容;或從其他國外媒體看到所報導的如Amazon 的 AWS Global summits、 Apple的 WWDC、Google I/O……等,再回頭比較 Computex的相關論壇,與展覽呈現時,確實讓我感到徬徨與迷惘。

徬徨的是為什麼Computex的展出,為何我個人感覺上,總是少了些說服力與新鮮感(歹勢,可能indiegogo、kickstarter demo看太多);迷惘的是很好奇:Computex 像目前這樣的呈現,真能吸引大批國際買主來台「朝聖」嗎?


展覽場上的任何產品,最終都要「落地」到使用端。但中間的過程,到底要走多少哩路?一位臉書上的朋友童先生, po出這樣的動態:「SmartHome 的非剛性需求市場現象,可以透過 Ecosystem 事件連結到健康照顧應用,就變剛性需求了。」我認同這樣的觀點,但怎麼連結?從哪個端去互相連結?卻是我心中存在的一個問號!

有朋友問我,什麼時候SmartHome會真正「落地」到千家萬戶?我不是專家,也不是預言家。但也很多專家都說——IoT 的世代,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能先體驗!


如果這句話是最高指導原則,哪白目的我會說,當市面上出現一堆「SmartHome專賣店」時,而不是都透過電商網購,那SmartHome會真正「落地」就應該不遠了!(Computex會場上,我問了好幾家推出 SmartHome kits 的新創型廠商,大都主力銷售的主要管道,還是透過電商!)

今天很多的應用,前頭都掛上了一個智慧,包括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工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這些智慧應用的最基礎前提,就在感應器的佈建與網路建設。但是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應用,就必須從不同的傳輸格式與頻寬開始定義起,這個通信傳輸的生態圈,卻在 Computex的論壇或展覽廠商展示上,似乎都看不到。(不是說Infrastructure最重要嗎?


AI 很熱門,但是AI 的基本功在「大數據」。一位任教知名大學的臉書朋友這樣說:到處都在談AI,懂資料科學嗎?懂資訊科學嗎?懂領域知識嗎?呵呵,我不懂,但我知道 AI還跟資料的儲存與分析大大有關,但這個生態圈在哪裡?

所幸,台灣最擅長的就是使用端要進入智慧應用的,那個介面或產品,包括可視化的顯示產品,或者是app與雲端運算服務的存取應用,這個區隔象限的生態,在台灣還算蠻多元豐富的。


不過可以看出,我們台灣的DNA還是較擅長硬體,還有近年來有點走向與對岸中國,同樣面臨的問題,產品的同質化與同值化情況頗為普遍,這讓大家都和在泥沼裡,無利可圖又難抽身!

我試圖把智慧應用的產業鏈,如上述這般的方式來解構陳述,上面已提到了基礎建設層(Infrastructure)、平台層(數據資料的處理、分析與儲存),以及應用層。

但如果提到這邊,就把產業的生態就畫上句號,那未免生意就太好做了!就在前陣子,大家都飽受了勒索病毒的威脅,要免於這種可能每天,或沒固定的週期夢靨,最穩當的作法,就是靠服務機制。

問題來了,這個服務生態在哪裡?服務的生態在台灣產業的發展上,似乎一直是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

對於市場發展的競合,對岸中國雖然腹地大、機會多,但另一方面也因產品的同質化與同值化,帶來惡性競爭與利潤微薄,所以在零售市場上,跟隨了歐美市場經營的新趨勢,興起了所謂「全渠道」(Omni Channel Retailing)營的模式探討。

透過實體與虛擬的銷售通路,再結合實際的試做場域與體驗,把整個產品或服務的流程,甚至是整個產品使用壽命的時程,通通整合納入在一個經營的運作體系或模式中。


透過這樣的運作模式,把相關的產業生態鏈緊密結合,產生一個共生共利的分享經濟體。而這種運作模式,或許可說是「創新版的一條龍」營運模式!(但我個人覺得:中國的一條龍模式,基本上還是很粗放的!)

這樣營運模式的探討,隨著智慧零售(中國大陸很多人引用馬雲的話,稱為新零售),正在中國四處炒作與延燒。

這次在 Computex展覽上,我與幾位朋友,也談到了近來幾個國際採購案,因為智慧整合應用的發展,顯現出過去從單品的採購模式,逐漸朝著 Total Solution的採購模式進行。

在我所接觸到的幾個國際採購詢問的需求,他們希望台灣能有類似的組織聯盟,可以支援包括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零售等相關的Total Solution設備,同時又能互相支援與聯動。


這些來自包括歐洲、北美、東南亞及日本的項目需求都提到,他們不要單品,也不要一家公司所兜出來的Solution,這對這些解決方案的應用上,如果從單品一一去整,對他們而言曠日費時;如果只是來自一家公司所兜出來的整合方案,卻又存在後續很多維護服務,甚或系統更新升級上的風險。

這些來自國際的採購需求單位也都提到,無論是單品或是 Total Solution,對岸的中國都可以找到非常便宜的,甚至如華為、ZTE中興通訊等……一堆的公司都有能力,提供 Total Solution。

我也相信,業界廠商多少都有接觸到類似的需求。問題來了,我們有產業生態,但我們的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在哪裡?

這種類似「全渠道式」的採購模式,實際上早已發生,iPhone 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樣的採購行為模式,因為 IoT的效應逐漸成熟化,或將成為下一波的常態。



台灣的大集團如鴻海、台積電等,或許在某些國際品牌的代工機會,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對於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特別面對來自單品採購需求機會越來越少,訂單量越來越少小的殘酷現實下,中小企業們是否真正思考,如何掌握與突破,這個眼前所面臨的機會與威脅?……(下篇待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