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Google Home 正誤入歧途?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Google Home 智能科技家庭【中文字幕版】




來源: 虎嗅网



從Google I/O大會來看,Google步微軟後塵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不是減少。當年微軟如果不是圍繞著Windows做互聯網,也許就沒有現在的Google。

而Google如果仍然持續按照,搜索等工具的成功思路來運作AI,那它就很可能像微軟錯失互聯網那樣錯失AI。當年微軟並並非沒有投入資源做互聯網,只是在微軟的眼裡,互聯網也應該是以Windows為中心的。

Google Home其實是個錯誤

從Google Home所應背負的策略使命來看,這產品其實是個錯誤。雖然很多人出於對Google 的迷信還在順風解讀,說智慧音箱有兩種流派,其中之一是Google Home所代表的雙麥等等,這些究其本質,其實都是在Google做的,一定是對的預設下,做的想像型發揮。


Google Home正误入歧途?


Google Home顯然是對抗Amazon Echo的一款產品。更合適的打法是推出一款硬體,全面超越目前Echo的產品,然後再透過內容、智慧上的優勢逐步超越。

但Google事實上,推出了一款比Echo更差的產品(雖然便宜了50美元),這作為後來者產生的影響其實是致命的。

Google Home這款產品的使命,顯然在於樹立產業的信心,好讓更多的人跟著Google跑並進行投入。這個時候第一個產品顯然應該是高端、極致。性價比高的產品不是不能做,但更適合留給跟著你跑的生態鏈條來發揮。

但Google Home偏偏自己做了個,比Echo差的雙麥的產品,這會導致兩個可怕的後果:

第一在參照系如此明顯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會關注,究竟那款做的更好,然後就會形成,Google Home不如Echo的口碑。

第二一旦Echo的銷量遙遙領先,大家對Google整個生態的信心就會消退。Google自己都不能推出徹底PK掉Echo的產品,指望生態鏈條上,有那一家做的比亞馬遜還好,是很不實際的。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負反應,核心原因是雙麥的方案和陣列有著本質的差別,這就好比一邊用5000塊的攝影機做圖像辨識,一邊用200塊的,然後想靠算法搬回來一樣。很多公司如微軟等都做過非常系統的測試,大家都知道雙麥是有自己清晰的性能界限的,不可能達到最終陣列的效果。(技術解釋參照: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610/BSlh3Kf6wcqNCRH9.html)

有意思的是最近李彥宏先生在發言時,專門提到了這點,在談及軟硬融合時他說:語音交互中,麥克風技術就是典型的軟硬結合的例子,兩個麥克風陣列與七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想必未來百度不會重蹈Google的覆轍了。

但從聲智科技這樣在麥克風陣列技術上,比較領先的技術提供商的市場狀態來看,市場對於雙麥與陣列的核心差異認知,還是有待深化,Google的選擇確實具有非常大的誤導性。

輕模式 V.S. 重模式
非要猜測Google走上這條歧路的原因和動機,那我想一個肯定和時間壓力有關。

Google Home推出的時候,Echo的成功已經開始加速。Echo有四年打磨時間,如果Google也用這麼長時間打磨,等到產品發佈的時候,估計黃瓜菜都涼了,所以迫於無奈才匆忙上了一個簡化的版本,這樣至少比光挨打不還手好。(也就是說根本不是什麼有兩個流派,而是好的果子吃不到,那不好的也得將就將就)。

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和Google這公司的基因有關係,Google骨子裡是一個嚴重依賴雲端,並喜歡用算法解決問題的公司(吳軍先生的《浪潮之巔》裡對此有描述)。所以先天上會傾向於用算法解決物理問題。而用算法解決問題其實是一種非常輕的模式。

如果按照從重到輕來劃分各個公司所做的事情,那麼顯然:Intel,高通所做的事情是最重的,其次是微軟的Windows,最輕的則是Google的搜索,以及其它各類互聯網型的產品。吳軍先生曾經提到,Google的很多產品都是非常小的團隊做出來的,比如賺錢極多的廣告系統。與此相對比Windows則是數千人協同作戰的產物。

就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樣,做輕模式的人,反過來做重模式的活,通常會比較頭大,並且仍然傾向用自己習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具體到Google Home這個案例,顯然Google會嘗試在雲端算法層面,彌補前端硬體的不足。比如:微軟覺得那樣不行,那並不意味著Google不行。對於上個時代的最成功者,這種傲氣顯然是有的。

顯然的,現實並不會以你是否自信而轉移。就日常接觸的廠商來看,願意陪Google玩的人,還不到亞馬遜的一個零頭。就日常評測來看,在遠場語音交互上面,Google Home也確實和Amazon Echo有著相當的差距。

這在行業啓動期是非常糟糕的狀態。此前在其它文章裡我曾經提到,所謂語音交互本質上是遠場交互,因此強調Google Assistant在手機上,有多少裝機量是沒意義的。一旦Google Home失敗,那對於Google 在遠場交互上的打擊,就會非常致命。

優勢多大,劣勢就多大
如果兩個時代在特徵上是連續的,那上個時代的王者通常會延續自己的控制力;如果兩個時代的特徵是迥異,那上個時代的王者通常會被顛覆。

這看著有點抽象,但其實可以與無數商業現實,乃至大歷史相驗證(農業社會做的太好,那就很難產生工業革命,因此黃仁宇才有早熟的帝國一說)。

從商業現實來看,微軟之前是IBM,IBM骨子裡是2B提供軟硬結合完整服務的模式,顯然的這讓它錯過了PC,乃至操作系統。微軟是一家以終端上操作系統和Office應用起家的公司,所以授權是它商業模式的根本核心,這讓它錯過了互聯網。

李開復老師的《世界因你而不同》裡面,清晰的記錄了微軟內部,關於下一步應該如何面對互聯網上產生的紛爭,從中很容易看出,上述的過去成功的思維慣性,是如何主導了公司面對互聯網的策略。對於那時候的微軟而言,顯然世界的中心是Windows而,不是互聯網。

反之從PC互聯網到行動網路,既有巨頭不管是自研還是收購,其行動還是足夠快的。骨子裡從PC互聯網到行動網路,並沒有真的撼動既有格局,只是在O2O這樣領域裡,才有新玩家崛起。

這背後的原因《創新者窘境》一書裡有一定闡述。但可以對此做更簡單的理解:文化、流程、思維模式,這些個人以外的東西構建了一個公司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並形成一種慣性。這種慣性是非常軟的一種思維束縛,但越是這種軟的東西越是難以變革。

小結
從運作公司的角度看,能在一個時代有所成就的,具有非常高的偶然性,可以不用瞭解這個時代,只要自底向上的感應市場,那也可以成功。

能連續在兩個時代有所成就的,那思維就必須有足夠的高度,能跳出紛繁萬象,經歷特殊到一般,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這是對CEO非常大的挑戰,顯然很少人做到。亞馬遜在這點上已經證明瞭自己,而Google則還沒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