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為何汽車廠商沒有大力推廣聯網汽車?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Home8




源:ReadWrite


據報導,由於谷歌、Uber和蘋果等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開發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汽車似乎可能會很快問世。


  

雖然早期的工作似乎頗有希望,但真相是,具有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還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尚需進一步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監管環境需要從頭開始建立。如果期望很快在晚上回家、去機場或回老家看望奶奶時能坐上自動駕駛汽車,還是「洗洗睡吧」。

但是,不同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是,聯網汽車已經走出實驗室,在公路和高速公路上行駛。2015年,汽車廠商銷售了約1000萬輛聯網汽車——佔全部新車的約10%。預計在2020年銷售的1億輛新車中,這一比例將上升到30%。

到2025年,已開發國家銷售的所有汽車,都將包含嵌入式遠端資訊處理解決方案。

推動聯網汽車銷量增長的是,它給車主帶來的巨大利益,其中包括更好的安全、導航、資訊娛樂和保養服務,以及新型保險和針對電動汽車的服務。

另外,聯網汽車服務還可能改變,汽車廠商和司機之間的關係,使他們之間的關係,由一次性交易改變為持續的合作。既然聯網汽車對司機和汽車廠商,都好處多多,為什麼汽車廠商沒有大力推廣聯網汽車呢?

原因在於,之前考慮生產聯網汽車的汽車廠商,面臨數項挑戰——尤其是支持不斷發展的行動網路、提供全面網路覆蓋的能力、經濟地擴大聯網汽車部署規模的能力。

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筆者表示,但是,新的行動和物聯網技術,解決了需要克服的挑戰,這是汽車廠商快速推出聯網汽車平台的原因,例如福斯的Car-Net平台。

行動網路,需要為聯網汽車提供接入服務,它們在不斷發展——主要行動網路營運商,公佈了未來數年推出全新5G LTE網路的計劃,許多行動營運商也宣佈,它們將關閉2G網路。

如果汽車廠商希望它們的聯網汽車,在汽車預期壽命中,能提供連續、無縫的服務,它們需要聯網汽車技術能支持,不斷發展的行動網路。

但是,新的LTE技術——例如5G LTE,使新的行動網路具有後向相容性。因此,只要汽車廠商佈署基於LTE的解決方案,它們就能應對至少未來10年的網路技術變化。

除支持當前和未來的網路變化外,汽車廠商還需要確保它們能向司機提供全覆蓋的聯網汽車服務——司機無法容忍他們行車的地區沒有服務可用。為此,聯網汽車必需能總是保持與行動營運商的連接。

為此,汽車廠商需要,支持特定地區的所有行動技術和頻段,並得到該地區所有行動營運商的支持。過去,要發現能提供這些能力的技術很困難。

目前,汽車廠商能確保聯網汽車的網路技術,支持特定地區的所有頻段,與多家行動營運商達成合作協議。事實上,聯網汽車平台,甚至能使汽車切換到最好的網路上。

有了這些技術,聯網汽車能輕鬆地切換網路,不僅能向司機提供無所不在的網路覆蓋,還能提供給定地區的最好連接。

筆者稱,當然,除提供支持不斷發展的網路技術,和提供普遍可用性的聯網汽車外,汽車廠商需要在不大幅提升成本的情況下,為汽車增添聯網汽車功能。

這在過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如果想開發一款功能強大的聯網汽車平台,汽車廠商必須整合來自多家廠商的處理器、調制解調器和內存。另外,為這些訂製平台開發的應用,需要經過改寫,才能在其他平台上運行。

顛覆已經存在一個世紀之久的商業模式
所有這些問題,會提高與佈署功能強大的,聯網汽車平台相關的成本和風險,放慢它們商業化的進程。但是,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汽車廠商可以獲得價格親民的成套聯網汽車平台,開放源代碼操作系統,和應用框架降低了支持其他平台應用的難度。這類成套的開放源代碼平台,使得汽車廠商能經濟地佈署功能更強大的聯網汽車平台。

這些新的聯網汽車平台,支持不斷發展的網路技術,能提供普遍的可用性,使得汽車廠商能突破,之前妨礙聯網汽車商業化的障礙。隨著這些障礙被突破,我們看到現在有更多聯網汽車發佈,汽車車主對開車,以及他們與汽車廠商關係的看法開始改變。

最後,雖然聯網汽車本身,是對汽車產業的一次重大突破,但它也有助於技術和知識的發展,為汽車產業的下一次重大突破——自動駕駛汽車奠定基礎。

例如,聯網汽車技術,將使自動駕駛汽車能與交通基礎設施和其他汽車通信,改進它們的導航能力,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可能尚需時日,但自動駕駛汽車正在到來,聯網汽車將幫助我們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問世奠定基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