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物聯網快速崛起,將給人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Amazon Dash Button Review - One Touch Ordering




來源:网易科技报道



據國外媒體報導,物聯網技術技術目前似乎已經勢不可擋。其能夠幫助我們訂購商品,分析數據,甚至於打造智慧城市。業內人士承諾物聯網技術,能夠讓所有人受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美國舊金山,一位年輕的工程師希望利用,能夠跟蹤心率、呼吸和睡眠週期的感測器,來「優化」他的生活。

在丹麥哥本哈根,一輛行駛中的公車,每兩分鐘將其位置和乘客數量,傳輸到市政交通資訊網路,從而有效規劃,前方三個交叉路口的信號燈時間,讓司機暢通無阻。

在菲律賓達沃,一個可旋轉網路攝影機,俯瞰著快餐店的倉庫,監視著進進出出的所有人。


blob.png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物聯網」——將所有不同的設備,透過網路鏈接在一起。技術專家Mike Kuniavsky是這一想法的先驅,將其描述為「分布在整個環境中的嵌入式計算設備,及數據通信」。我更喜歡它的本意:透過資訊處理,整合控制(Surveillance)日常生活。

雖然「整合控制(監控)」一詞顯得有些咄咄逼人,但是隨著物聯網的出現,人類各類各樣的野心,的確會得到滿足。

物聯網並不是單一的技術。各種設備,服務,供應商和所涉及所有內容的連接,都要達到同一個最終目標:收集數據,然後可以用來衡量和控制,我們周圍的世界。

如果一個項目,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如此高的設計規劃時,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弄清它的主旨思想是什麼,它追求的利益是什麼。雖然物聯網沒有規則可言,品質也無從衡量,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三個尺度的觀察,來獲得更具體的意義:

我們的身體(「自我量化」),我們的家(「智慧家庭」)和我們的公共空間(「智慧城市」)。每一個尺度都顯示出物聯網,為我們帶來的影響,每個層面都有不同的東西來指引我們。


在個人層面,物聯網用可穿戴式,生物辨識感測器的形式存在。其中最簡單的是聯網數位計步器,它透過計算步數,來衡量一個人的行走距離,並提供在活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估算。更精細的設備,能夠測量心率,呼吸,皮膚溫度甚至出汗量。

從理論上將,如果諸如Fitbit和Apple Watche,這樣的穿戴式生物辨識設備,是為了迎合用戶的自我約束,那麼透過類似的聯網產品和服務,對家庭環境進行監控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非常不同的體驗:便捷。這種「智慧家庭」努力的目標,是透過設備,來縮短慾望出現,到慾望滿足之間的過程。



一個完美的例子就是亞馬遜出售的小工具,就是被稱為Dash Button的一鍵購買工具。許多物聯網設備,僅僅是具備網路連接性的傳統設備。Dash Button則是完全相反的,其離開互聯網就不可能存在。

亞馬遜自己對這個設備及其運作方式的描述再好不過,所以我在此將其重複一遍:「Amazon Dash Button是一種與Wi-Fi連接的設備,可以過按下按鈕,重新訂購您喜歡的商品。」

要使用Dash Button,只需從Apple App Store或Google Play商店,下載Amazon應用程序即可。然後,登錄您的Amazon Prime帳戶,將Dash Button連接至Wi-Fi,然後選擇要重新訂購的商品。一旦連接成功,您只需按一下Dash Button按鈕,就可以自動下單。


blob.png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單用途電子設備,每個設備都只能用於一個單一的特定產品。當您再次有需要時按下按鈕。這種設備可以用於您需要的寵物食品,洗衣粉或瓶裝水,從而完成自動下單。

我並不會刻意淡化類似產品,對於用戶的價值。對於需要照顧年邁雙親的用戶、對於需要照顧嬰幼兒的用戶,甚至對於買盒貓糧,都要花費一個多小時的用戶來說,這種產品有一定的價值。但與亞馬遜所獲得的收益相比,每個用戶因該產品,而獲得的收益很小。

當然,因為有了這個小工具,你永遠不會斷了貓糧。但與此同時,亞馬遜可以獲取用戶需要商品的時間、地點,以及頻率和強度等有價值數據。這完全是一筆資產,亞馬遜將透過各種方式利用它,包括使用這些數據,來開發精準映射我們願望的行為模型,以便達到更高的效率。

再者,諸如Dash Button這樣的設備,能夠讓用戶以盡量少的思考來完成交易,甚至不再需要透過點擊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觸控螢幕來下單。
這都是業界稱之為「轉化」的精確數據,因為它是不懈的:每一個複選框的勾選,每一個輸入欄的填寫,都直指最後的用戶交易百分比。而交易中的步驟越少,人們越有可能消費。

而產品製造商則在不斷嘗試消除這些步驟,希望其物聯網產品之一,能夠像智慧手機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最近整個行業向「智慧家庭」的發展,只是一個方面。

目前,這一策略都主要集中在所謂的「智慧揚聲器」身上,而第一代已經打入市場,其中的知名產品包括亞馬遜Echo和谷歌Home,每一個這類產品,都能夠成為整個智慧家庭的核心。


亞馬遜Echo是一個簡單的圓筒型揚聲器,而Google Home則是一個倒置的橢圓形。但事實上,關於智慧揚聲器的外觀如何,無關緊要,因為其主要功能就是實體化的「虛擬助手」,為用戶提供,一種便捷而整合的方式,來訪問散布在家庭中的眾多數位控件——從照明和娛樂到安全、供暖、空調和通風系統設備等等。

谷歌,微軟,亞馬遜和蘋果,都有著自己基於自然語言、語音辨識技術的虛擬助手。大多數虛擬助手都是女性特徵的名字、聲音以及個性。因為相關研究表明所有性別的用戶,都喜歡與女性互動。

乍一看,這樣的設備似乎是無害的。它們只是靜靜地待在我們意識的邊緣,人們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和它們交互。但是,當我們仔細地考慮時,會發現很多問題。

可以思考一下Google虛擬助手的工作方式:你向它提到對於義大利食物的興趣,按照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的話來說,「谷歌虛擬助手,會為使用者推薦一些義大利餐館的訂餐APP,比如OpenTable等等」。

這個例子表明,雖然這些虛擬助手提供給我們的推薦,表面上是中立的,但它們是基於許多內置的假設而做出的推薦,我們許多人會懷疑,我們是否有必要仔細審查這些假設。


例如向餐館老闆和前台工作人員詢問,他們對OpenTable的看法,你會很快瞭解到用戶的便捷,完全建立在增加工作量的基礎之上,而OpenTable會擁有所有相關的數據。您還能夠得知瞭解到,在繁忙情況下,OpenTable會有意削減,每位到店用餐者的預定次數。

因此,明智的用餐者,不會使用OpenTable做預定,而是透過向餐廳致電定位。相比之下,Google Home則默認使用該服務。


這不是一個偶然。它反映了Google Home的設計優先級、預設環境,以及產品理念。對於整個智慧家庭行業來說,其主要是由年輕設計師和工程師,組成的同質化群體。比他們彼此之間同質化,更重要的是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

大部分物聯網設備,往往由那些適應Uber、Airbnb以及Apple Pay等服務的人設計完成。對於這部分人來說,上述服務已經走進了他們的生活,他們認為這些服務是司空見慣的存在。

但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皮尤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人,從未聽過或使用過這類服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所有人來說它們會變的司空見慣。


blob.png
  

這種與聯網資訊交互的方式,也帶來了其他問題和挑戰。例如,用戶很難確定虛擬助手的推薦,到底是客觀搜索產生的結果,還是商家的付費廣告。

但是,虛擬助手的主要問題是,它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毫無意義的方法,讓用戶不願意長期沮喪的渴望,對於導致滿足度的過程不太重要。

虛擬助理能夠監聽環境的語音,並且即時待命。作為與用戶交互的語音接口,它們會監聽家居中的語音,以便檢測環境何時產生喚醒設備的「關鍵字」。透過這種方式,這些設備能夠收集更多數據,可用於廣告業務或者其他商業目的。

由於虛擬助手並不瞭解我們所處的環境,只是單純依賴於關鍵詞判斷,反而導致了各種滑稽情況的發生。曾經美國國家公共廣播網路,播出了一則關於亞馬遜Echo的報導,而廣播中的各種線索,被Echo理解為用戶命令,結果造成了各種混亂。

用戶從虛擬助手那裡,獲得了生活的一些便利,而其服務提供者卻獲得一切——關於你的生活的所有價值數據。

Google Home vs. Amazon Echo - 2017 (CNET Prizefight)

讓我們簡單的思考一下,在物聯網為我們帶來一定便捷的基礎上,讓我們失去了什麼。非聯網世界中,給我們帶來的限制,是否真的無法應對?回家之後再等待烤箱預熱,真的很困難嗎?為了遠端操控,是否值得我們放棄很多?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的手機在不斷收集關於我們位置和活動的資訊。但是,我們往往卻忽略了,當前的每一個街區也在即時收集資訊,往往被稱冠之以「智慧城市」。

如果如果說可穿戴設備,是用戶的自我掌握和瞭解,而智慧家庭的目的是便捷,那麼智慧城市的終極目的就是控制,透過即時控制,更有效地利用空間,能源以及其他資源。

各種各樣的網路資訊收集設備,正在被佈署到公共場合,其中包括監視攝影機,配有生物辨識感測器的廣告螢幕,和自動售貨機。此外還有稱為「信標」的室內微定位系統,當其與智慧手機應用程序結合在一起時,就會向用戶發送有關附近產品和服務的資訊。


在城市空間中,每時每刻都在有無數的資訊產生,我們的過往無不留下資訊的痕跡,每平方米看似平靜的空間,都產生了各類用戶數據,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利用這些資訊。在城市層面,物聯網的指導思想才是重中之重。

西門子工程公司關於智慧城市的定義中,提供了最鮮明準確的闡述:「從現在開始的幾十年,城市將擁有無數的自主,智慧化的資訊系統,具有關於用戶習慣,和能源消耗的完善數據,並能夠提供最佳服務...這樣一個城市的目標,是透過自主化的資訊系統優化,對城市資源的調控。」

有這樣一個哲學立場,其認為原則上世界是完全可知的,其中包含的各類事物可數可讀,相互之間的關係,能夠透過技術系統完全編碼,沒有任何偏差。

當這種理念用於城市事務時,這實際上是說,對每個事物都有唯一正確的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可以透過正確輸入的技術系統來實現,並且在公共政策的基礎上,不會產生任何失真。

事實上,這個理念的每個方面都值得懷疑。最明顯的是,說任何事物完全可知就是不正確的。即便感測器能夠佈署在一個城市的任何角落,它們也只能捕捉到能夠觀察到的資訊。換句話說,它們並將無法掌握,制訂健全政策所需的一切資訊。


此外,人類存在的固有偏見,會不可避免地讓所收集的資訊數據變色。例如,人們會無意識地產生有利於他們認知的數據。

在壓力之下,一個負責「制訂配額計劃」的警務人員,可能會專注於她通常會忽略的違規行為,反過來說,她的指揮官在讓城市更安全的指標壓力下,可能會將人身攻擊的重罪,化為簡單的輕罪。特別是在金錢或其他激勵,取決於達到是否績效門檻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尤其明顯。

還有闡釋的問題。智慧城市的倡導者似乎認為,人類的每個行為,都有一個單一的顯著意義,可以被自動化系統遠端地辨識出來,並且做出回應,沒有任何錯誤的可能性。這種方法最極端的倡導者似乎認為,從現實世界收集的任何數據,都能夠被統一解釋。

但是數據,從來都不是完全「公正」,事實由於數據的收集方式不同,容易出現偏差。感測器的安裝高度改變幾米,就能夠產生出不同的空氣污染數值。稍微改變對於犯罪行為的分類,就能夠改變整個社區對風險的認識。而任何從事投票工作的人都知道,結果對於調查的措辭有多敏感。
所有已知的資訊處理系統、現有的人類認知水平,以及現行的組織都與這種所謂「完美」相悖。事實上,無論一個計算系統功能如何強大,任何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都永遠不會用其來表示完美。

此外,對於紛繁複雜的城市問題,一個解決方案打包一切的理念也令人困惑。一個城市往往由各類偏好的個人和社區組成,不可能同時完全滿足所有人。

如果說存在這樣一個,可以在算法上實現的解決方案,也是完全不可信的。假設存在這樣一個平衡所有的算法,能夠自動調配各類資源,那肯定會非常便捷。但是,將市政管理決策交給算法,似乎也過於信任編寫算法的人了。

很簡單,我們需要明白,開發這樣一種旨在指導公民資源分配的算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


從計算模型推導出的政策建議,也很難適用資源分配等敏感問題。其中一些結果可能被人為干預,被加權決策因素覆蓋,或者直接被忽略。
事實上,大多數智慧城市措辭中,隱含的完美能力,與我們所瞭解的技術系統是完全不相稱的。其並未建立在城市運行的基礎之上。

所以說,儘管物聯網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性,無論我們被告知物聯網帶給我們多少便捷,多少自我掌控時,但我們也會應當以懷疑態度,對待整個領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