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消費物聯網(IoT)應用開發新架構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Retail: The Vision for the Future





來源:物聯網在線

如果你從事無線行業已經有一定時間了(確實如此),一個新的互聯標準的推出和被市場所採用,主要是因為它的速度和回報——這兩方面基本決定了這個互聯標準的發展情況。

當然仍存在一定發展的空間,並且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體驗,尤其對於消費者而言。

然而當我們仔細分析當前物聯網(IoT)市場,以及各種新興的互聯標準,我認為需要推出一個不同的策略,用戶根據它可以高效的使用,和佈署物聯網(IoT)應用。

無線行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將物聯網(IoT)劃分為兩部分:工業物聯網和消費物聯網。我認為這兩方面同樣的重要——為簡單起見,我主要集中在消費物聯網方面和大家討論

消费物联网(IoT)应用开发新架构
  
當我第一次思考消費物聯網時,我總是會想到行動電話。因為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擁有一部電話,當今電話(或者也可以說是平板電腦)是大多數消費者與外界交流的首選設備。

現在用三種高效的通信標準,幾乎所有的手機都有支持,我稱它們為「三棵大樹」:藍牙(經典藍牙或智慧藍牙),Wi-Fi(支持多種形式)和蜂窩通信(3G或4G)。

消费物联网(IoT)应用开发新架构
  
我認為將來消費物聯網行業,與這三大標準的發展息息相關。下面讓我仔細道來,在我的早期職業生涯中,我努力試圖說服許多手機廠商,讓他們的設備支持UWB(超寬頻)。

那時我任職的公司給出了成功的demo演示,很多OEM(原始設備製造商)也非常興奮,然而他們都有同樣的問題:他們沒有可用的資源,將新的協議棧整合到行動手機中。

同樣的問題現在依然存在,讓手機支持一個全新的符合物聯網(IoT)規範的無線標準依然非常困難。舉個例子,NFC作為一種可以在行動設備之間,分享文件理想且安全的方式已經推廣有幾年了,直到蘋果,谷歌和三星推出它們的支付功能,NFC才逐漸被採用,現在消費者開始認為,NFC是手機應該必備的功能。

另一方面,藍牙標準的更新換代不是很困難,因為供應商和OEM已經支持藍牙的協議棧,也就是說他們只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出簡單的修改即可。

同樣對於Wi-Fi(例如採用Wi-Fi HaLow標準)也不是那麼難,因為它是同一個標準的變革,只需要添加更多的特性。

同樣也適用於蜂窩通信:現在很多手機都支持LTE標準蜂窩協議棧,因此讓Cat-0為物聯網(IoT)提供支持也不是件難事。

現在「三棵大樹」都在互聯技術上發力,尋求機會涉足消費物聯網(IoT)領域。例如很多公司正在將802.15.4通信標準推向消費領域。實際上我認為這些低功耗標準,非常適合物聯網(IoT),此前我已經做了很多這些標準開發相關的工作。

然而,如果公司不開始認真考慮用戶和實際的應用,他們會發現將802.15.4互聯標準,應用於消費物聯網(IoT)領域會非常困難。當然這也不是說這些互聯標準,不能整合到網管設備當中。很多專門從事訂製傢具集線器和路由的公司,正在設計多標準的互聯家居系統。然而很多公司沒能找到正確的模式,不能開發出符合消費者要求的產品。

消費者(包括智慧家居發燒友)吐槽最多的一點,就是應用程序的數量,他們要為每個室內傳感器執行一個應用程序,因此採用基於雲服務和開源API接口的模式,會方便很多。

通過採用雲互聯的家居集線器方式,運行多個應用程序(App)可以收集所有傳感器的數據,並且將這些數據在同一的用戶接口顯示出來,這樣就避免讓用戶面對不同的UI介面,和複雜的操作方法。


下圖更加詳細的展示了消費物聯網(IoT)架構。你可以使用行動設備或者筆記型電腦,透過Wi-Fi與家居集線器通信,傳感器可以使用802.15.4通信標準(如6LoWPAN, Zigbee,Thread等)將數據傳遞給集線器,然後物聯網集線器會收集所有傳感器數據,執行一些數據計算處理操作,最後將結果推送到雲端存儲,這樣既安全又高效。

讓消費者可以簡單直接的訪問雲端儲存的數據,給消費者的感覺,就是他們能夠方便的控制家居裡的一切。
如果你正在尋找符合這種消費物聯網(IoT)模式的案例,Creator Ci40開發套件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它展示了Wi-Fi,藍牙和基於802.15.4標準的互聯,是如何完成佈署並正常工作的。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