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矽谷群俠傳:網路時代的創業夢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因為軍事工業和史丹佛大學使矽谷在科技界崛起,八叛徒創辦了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開啓了半導體時代。而在 1990 年以後,網路開放給公眾使用,從此掀起了新的風暴。

失敗又怎樣?
到了 1990 年代,個人電腦已經步入成熟期,惠普(Hewlett-Packard)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腦品牌,而蘋果(Apple)則節節敗退,最後決定在 1997 年迎回創辦人 Steve Jobs,重新振作。PDA 和 MP3 等小型的電子裝置,開始在這個時間點出現,雖然尚未成熟,但已經開始在市場上嘗試。

72c5944d55d4820c833895c0f21f58d4

Steve Jobs 強勢回歸後,帶領蘋果演出大復活的戲碼,再創高峰。(Source:Flickr/James Mitchell CC BY 2.0)


不只有著各種成功的案例,矽谷也充斥著失敗。有些雖然有相當好的點子,但技術還無法讓想法完整呈現,例如曾經震撼過整個矽谷,產品概念堪稱 iPad 前身的 GO 公司。有些則曾經盛極一時,但在激烈的競爭下逐漸沈寂,像是 Commodore 推出的 Amiga 電腦。

nrsdtk5pvyfdeaoqeyou

Amiga 500 是過去最暢銷的電腦之一。(Source:By Bill Bertram (Own work) [CC BY-SA 2.5],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矽谷,創業的失敗不代表人生的失敗,不管是對個人或是矽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公司的不斷出生和死亡,讓矽谷有著驚人的彈性,創業想法的快速失敗,讓人才得以重新投入新的公司和產業,讓矽谷成為一個能夠大量試誤的地方。就在這些各種嘗試之中,矽谷才能孕育出英特爾和蘋果等科技巨擘。

公司的快速起落,也加速了人才的流動,當公司本身都朝不保夕,員工自然不需要保持忠誠,而人才的流動,又回過頭來提供更理想的創業環境。

這種快速而大量的創業常識,顛覆了科技業的生態,讓過去以大公司底下的實驗室,為主要技術創新動能的時代走進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許多創業家分頭並進,尋找未來科技的可行之道。


相對的,成功的創業家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成為了谷甚至是全美國的偶像,為谷的創業夢錦上添花,引來無數的追隨者和效法者,為谷增添活力。

mark-zuckerberg-facebook

Mark Zuckerberg 因為 Facebook 的成功而成為矽谷新偶像。(Source:Flickr/Jakob Steinschaden CC BY 2.0)

網絡淘金潮席捲
網路向公眾開放之後,網景(Netscape)成了矽谷第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網路公司,並成為瀏覽器市場的龍頭,1995 年甚至有 90% 的網路使用者使用網景的瀏覽器。


而 1995 年由史丹佛大學畢業生推出的 Yahoo,則是在第一代網路搜尋引擎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並迅速的壯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創業家投入網路這塊處女地。

Navigator

網景的 Navigator 曾是瀏覽器霸主,如今已成為時代的眼淚。(Source:Flickr/Gabriel Saldana CC BY 2.0)

互聯網這個新媒介的出現,帶給創投無限的想像空間,再加上老一輩的創業家剛好也已經退休,提供創投更多的資本、管理經驗和技術能力,提供新創公司的成功機會。

網路帶來了全新一波的創業熱潮,也讓科技業股票,在華爾街成為股民追逐標的,為矽谷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進而吸引更多人投入網路產業。

如果說前一波的半導體創業風潮,都源自同樣的根,是一棵樹的不同枝幹,那網路時代的創業,就如同春風吹又生的野草,互不隸屬而平行發展,但共享同一片沃土。

矽谷創業上的成長,也反映在人口和經濟上,90 年代灣區的人口成長了 13%,聖克拉拉谷的人均收入,幾乎是全美國的兩倍。實際上收入的分配並不平均,藍領勞動者的收入依舊不高,拉高水平的是工程師,以及握有科技公司股票的創業家和有錢人。

1998 年網景在與微軟的競爭中敗下陣來,被美國線上所收購,這也敲響了矽谷網路業的警鐘;但就在同一年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創辦了 Google,後來成為業界最耀眼的新星,也暗示著矽谷網路業未來的再起。

get

同樣是史丹佛校友的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共同打造了新的矽谷企業典範。(Source:Flickr/Joi Ito CC BY 2.0)

曲終人未散,網路夢未完
網路產業無比美好的前景,帶來瘋狂的人潮和錢潮,但也埋下了泡沫破滅的種子。

2000 年網路業迎來了舉世聞名的 .com 泡沫破裂,多數的網路公司市值崩跌,到最高點的 25% 左右。矽谷地區的網路巨頭在風暴中,也難逃一劫,如 Webvan、eToys 和 Pets.com 等公司宣佈破產,其中 Webvan 的倒閉更被視為,最大的網路破產案之一。

Webvan_tubs

做為網路配送業先驅的 Webvan ,曾是矽谷的超級明星,破產後公司的貨箱多數淪為居民的置物箱。(Source:By Binksternet at en.wikipedia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by SreeBot)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網絡泡沫雖然最後以破滅收場,但大量的資金提供網路公司,進行各式各樣的嘗試,讓網路得以深入人們的生活,也為下一階段的網路產業奠定基礎。


eBay 的出現,大幅降低了買賣東西的門檻;Google 則讓人們無比方便的使用網路,而且成為網路廣告的超級霸主;全美最大的分類廣告網站 Craigslist 則提供大眾,一個輕鬆找到各種訊息的平台,甚至被曾被評為最佳社會網站。矽谷網路公司的成功不只帶來商業利潤,更重新塑造了人們生活的方式。

1234
(Craigslist 雖然密密麻麻的只有文字,卻是美國人最愛用的網站之一)

在這次的重創之後矽谷損失慘重,甚至出現了矽谷將從此一蹶不振的言論。但實際上不斷增加的網路人口,象徵網路的時代才正要開始,經過經濟蕭條的淘洗之後,人才和資金重新回到新創的網路公司當中。

2000 年前後創立的公司,自此開始嶄露頭角,像是後來被 eBay 收購的第三方支付 PayPal 和搜尋引擎的代名詞 Google。

除了新公司之外,沒有被網路泡沫破滅毀滅的舊公司,在存活下來之後也變得更加頑強,包括入口網站 Yahoo 和拍賣平台 eBay 都成為第一代的矽谷網絡巨頭。

而在大片的網路聲浪之外,其他行業則起起落落,惠普購併了康柏成為最大的伺服器製造商,蘋果推出了 iPod 準備捲土重來,英特爾和超微的戰爭則持續進行。

矽谷非主流:生物科技與能源科技
矽谷擁有的不只是半導體和網路業,其他不同的科技產業,也具有一定的發展,其中又以生物科技和能源科技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奈米技術,雷射科技和機械外骨骼等,各式科技產業。

史丹佛大學生物實驗室,在 DNA 方面的研究,是矽谷生物技術產業的推手,並早在 1970 年代就初具規模。生物科技雖然不是最主要的產業,但在矽谷始終佔有一席之地,並在基因相關的研究上不斷有所進展,擁有許多相關的專利。

在 2000 年初,灣區已經有高達 90 家生技相關的上市公司,總市值高達 820 億美元。

在 2001 年的恐怖攻擊之後,為了美國能源的供應,燃料電池和太陽能等能源產業,成為矽谷的新亮點。而石油資源的來源和價格的不穩定,讓能源相關科技持續進展,矽谷的創業者投入各種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特斯拉。

hyero
近年來引發眾多話題的電動車 Tesla)

江山代有人才出:新時代與新挑戰
雖然矽谷的創新數十年不斷,影響力日漸擴大,但還是有其需要面對的困境。相對於過去創業的長期經營和投資,近年來有些創業者傾向在短期內,衝高公司的市場價值並脫手獲利。

這樣的轉變,提高了矽谷的資金和人才流動性,卻使需要長期經營的項目乏人問津,公司決策時也容易過度偏向融資方而非長遠的發展。

矽谷湧入的財富,也造成了日漸嚴重的貧富差距,增加了社會的不安感和衝突。擴增的人口則使矽谷和東京、紐約和巴黎等一般的都會區越來越像,越來越擁擠和沈悶。


矽谷公司的更迭之快,令人瞠目結舌,原先稱霸網路界的 Yahoo ,在近幾年被 Google 打得節節敗退;創立不到 20 年的 Facebook 已經成為多數人每天必上的網站,而對手 MySpace 則快速消亡。

在現在這個智慧手機遍地,沒有無線網路就會死的年代,矽谷經過了新一輪的洗牌。來到矽谷壯大發展的社群網站 Facebook ,和灣區土生土長的影音串流網站 YouTube ,與點評網站 Yelp 成為新一代矽谷企業的代表,而蘋果和 Google 則早已晉升世界級的企業。

隨著科技的變革,矽谷的企業也經過一波波的淘洗,而始終不變的,是矽谷不間斷的創業動能。

西部文化孕育創業生態系
科技的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而矽谷是這場革命最重要的引擎之一。雖然矽谷並沒有最大的硬體公司,也沒有最大的軟體公司,也沒發明積體電路、個人電腦、網路、搜尋引擎和社群軟體,但矽谷卻讓這些東西改變了世界。

相對於學術界和大公司的研究室,矽谷不是一個有著偉大技術歷史的地方,卻能讓這些技術深入社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夠有如今的發展,矽谷不是只靠一大堆高科技公司,而是一整套的體系,包括大學和實驗室等研究機構、工程師和創業者、創投和法律顧問,構成了一個創業的生態系。

借用生態系的比喻可以理解為何矽谷難以被複製。要讓一個生態系生生不息的運作,需要的不只是幾個重要的物種,更重要的是地理、氣候、水文和土壤等相關環境的配合,以及大大小小不同的動植物和細菌,構成一個複雜的循環。

創業的生態系也是一樣,不是把大學和公司放在一起,就能複製出矽谷,需要考量的,還包括當地的環境和大的歷史脈絡,以及對內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對外的國際關係,不是砸錢或是政府一聲令下,就能將矽谷搬到任何地方。

slide_12
矽谷的創業環境如同一個生態系,各個因素之間環環相扣,難以全盤複製。)

矽谷之所以天獨厚,並非源自於單一因素,而是在整個美國、西部乃至於加州的文化、地理和歷史條件,以及整個時代的背景之下共構而成。相較於歐洲和美國東部,受到世俗禮教拘束,個人被家庭和階級背景所束縛,美國西部在大拓荒驅逐原住民的殘酷歷史之下,成為一片地廣人稀的土地。


在開拓潮和後來的掏金潮之下,這個缺乏既得利益者和傳統權威的地方,孕育出重視自由和個人的文化,而來自各地的多元移民則讓社會氣氛相對包容。矽谷歷史學家 Leslie Berlin 認為:

「美國西部勇於開拓而不畏失敗的傳統,深深影響了矽谷的創業精神。」

也因為這樣的背景,加州成為一個願意創新和挑戰權威的地方,這些特質不只表現在矽谷的創業和不穿西裝上,也實踐在社會和生活中。


1964 年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學生 Mario Savio ,發起了校園言論自由運動,成為美國六零年代社會運動的一股重要力量。加州也是早期的同志運動和嬉皮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這些反抗主流文化和體制的運動帶給當地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反叛精神,也影響了矽谷的文化,甚至連蘋果電腦的創辦人 Steve Jobs 都曾經是個嬉皮。

Cornflake__Vivian
六零年代的反戰運動和嬉皮文化影響深遠


在當地文化的影響下,矽谷會有著創新和勇於挑戰的文化並不足為奇。再加上早期有著政府資源的吸血而無政府官僚的鉗制,讓高科技產業得以有良好的發展。

而美國的資本市場機制讓成功的矽谷創業家靠著公開上市,就能在數年之間賺取驚人的財富,使更多懷抱夢想的人願意投入硅谷。美國的民主法治,則保障了創業者的私有財產,而無須擔心被國家強取豪奪。對移民具有吸引力的法律、環境和文化,讓進入矽谷的人才源源不絕。

這些種種歷史,文化和制度上的因素,塑造了今日的矽谷,讓硅谷之所以成為矽谷。
題圖來源:Collegemag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