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差強人意的道路基礎設施,讓自動駕駛來修補你吧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leiphone 熊蒙



差强人意的道路基础设施,让自动驾驶来修补你吧

編者按:本文編譯自Wired,原文作者為美國國會議員Earl Blumenauer

現在的美國,汽油稅在惡性循壞,道路使用收費方式漏洞百出,這要求我們改革聯邦交通財政,使用正在興起的科技,並為自動駕駛改革指引道路。

現在,諸如UberLyft這樣的車輛分享服務正在飛速發展,同時這些服務商也在不斷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美國經濟和文化中一個巨大的部分將會改變,我們的挑戰就是如何用這些變革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新的問題。

已被破壞的系统
數十年來,美國國會一直在樂此不疲地為未來集資,而不是為未來做出計劃。美國交通部,從1993年以來一直都在依賴經費來源。因為國會的不作為,聯邦汽油稅已經凍結了23年,在此期間流失了40%的收入,並對燃油效率造成負面影響。

今天,聯邦政府每年花費超過160億美元在交通項目之上,但還是不能使美國基礎設施進入一種良好復書的狀態。在歐巴馬於去年12月簽訂五年交通計劃之後,國會已經通過了將近40個短期計劃,讓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勞工和商業機構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在幾個月之內計劃各個項目。

事實上,美國的道路基礎設施不甚完善,作為國會議員,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一直在在交通系統的創新和努力著,從1990年代開始,我就發起了波特蘭自行車計劃;現在,我正在加強短期旅行者的利益,讓交通系統更好地造福他們。

新的挑戰
自動駕駛帶來的挑戰,並不只那些在美國29個州工作的全職司機們,或者那些汽車銷售、修理和保險業的百萬個從業者們。除此之外,無人駕駛的發展將會讓諸如市中心停車場和12英尺寬的停車槽變得多餘,因為自動駕駛汽車只需要7英尺寬就可以自由行駛。而這些公共區域可以變成住宅、綠道、人民廣場等。除非我們現在開始計劃,否則我們將會付出代價。而如何計劃,將是新的挑戰。

同時,自動駕駛將會對聯邦財政收入造成負面影響。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道路上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會越來越多。而自動駕駛汽車對燃油稅、停車費和交通費等方面的貢獻可想而知,因此國家財政收入將會降低。而沒有可靠的財政收入,從市議會到國會這樣的政策制定者將不能計劃相關的交通項目、建設新的基礎設施,甚至不能維持現狀。


美國社會現在正在變革。千禧年一代大多都喜歡車,也喜歡體驗新事物;而嬰兒潮一代現在已經步入老年,對駕駛的感覺越來越淡漠了,來個方便點的車對它們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因此,可以自動行駛、自動泊車的自動駕駛汽車對美國當代人來說很有吸引。因為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和普及,新的挑戰也會增加。
差强人意的道路基础设施,让自动驾驶来修补你吧

我們需要做什麼
在過去的15年中,俄勒岡一直在探索燃油稅的替代方式,力求推出一種更加精確、更加公平的方法來確保司機能夠心服口服地為他們所享受的道路買單。在我們的一個試點項目中,一位志願者在車上安裝了一種設備,這種設備能夠記錄行駛的距離和燃掉的油量,同時它還能夠生成一張發票,這張發票基於行駛的實時路程。

相同的數據收集、報道將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標準,它能夠提供一種支付機制,這種機制可以適用於支付保險、停車、通行費等。在將來,這種機制將進入市場。同時,新生的車輛科技能夠為交通系統決策提供一些思路。

這種機制將會基於交通的擁堵程度收費。高峰時期和普通時期的收費方式肯定不同,因此「擁堵費」將會應運而生。比如,在高峰期行駛在首都環線和在周日行駛在波特蘭社區肯定有著不一樣的收費方式。因此,支付相同的費用肯定是不合理的。現在,俄勒岡、加州已經開始了「擁堵費」試點,而華盛頓等州也馬上會頒布相關政策。

將這些要求標準化將會為企業家們帶來很多機會。它將會讓政策制定者填補燃油費的損失,因此他們將會更加關注現有的基礎設施投資,並讓擁堵費和行車費變得更加靈活。


此平台將會激發更深入的計劃,讓自動駕駛、半自動駕駛汽車和傳統汽車能夠在道路上和平共處。最重要的是,一個基於實際路程的收費方式將會提供一個更穩定、更細緻的稅收來源。所有這些將會讓我們不斷向前,而不是繼續在這一年來努力彌補上一年所犯下的錯誤。


自動駕駛的未來應該是光明的,但是前提是我們能夠抓住機會,明智地處理聯邦交通財政。否則,自動駕駛也許會將我們引入到了一個更加黑暗的方向。
Via:Wired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