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工業 4.0 ,還是產業 4.0 ?其內涵與外延有本質的差別!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來源of week


德國提出的「工業4.0」,現在是一個熱詞。但是,德文原文的Industrie4.0,究竟譯為工業4.0,還是產業4.0?我一直在為之困擾。也許有人會覺得,譯為工業還是產業,沒有必要那麼苛求,有些用詞已有約定,這裡的工業和產業是等價的。



對於專業人士,他們可能會在這個等價的意義上理解IndustrieIndustry,但是,在全社會意義上,還是會引起誤解的,畢竟在很長的時期,我們所說的工業只是一個主要對應製造業的概念,產業則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僅指製造業

思來想去,這不是一個翻譯的問題,而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產業演進、產業革命,以及如何思考和推進產業升級和發展的問題。故草成此文。

德文的Industrie對應的英文單詞是industry,它既譯為工業,也譯為產業。那麼,在什麼情況下譯為工業,在什麼情況下譯為產業?這很重要。工業和產業的內涵與外延有著質的區別。

這裡,首先需要引入歷史的線索。First Industry Revolution譯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合適的,因為它意味著工業1.0(機械化)橫空出世,新動力和新工具革命性地產生,它同時革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命,一個被稱為製造業(manufacture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的產業誕生了,農業的新生產方式亦成為可能。

Second Industry Revolution譯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說得過去,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電的發明,使工業(這裡主要指製造業)從它的1.0時代到了2.0(電氣化)時代,將製造業、農業(在大規模農業地區尤為明顯)革命性地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和層次。因此,人類社會從單一的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這裡,工業即製造業。易言之,這兩次工業革命打造了一個新的產業——製造業。

 

Third Industry RevolutionFourth Industry Revolution譯為第三、第四次工業革命就顯得勉強了。這是因為,代表3.0的資訊化和4.0的智慧化,產生革命性變化的內容已經不是來自製造業,而是來自服務業,這裡,服務業主要是指生產者服務業。我們不必從大家都已經熟悉的資訊化開始說(資訊技術革命將資訊產業裂變為資訊技術製造業和資訊技術服務業),而只要從智慧化說起。

1.智慧化讓農業和工業「沒有了」
所謂「化」都比較抽象,我從一個實例來剖析智慧化。
2015年,在台拉維夫大學遊學期間,正值舉辦以色列農業科技展覽,校方安排遊學團去參觀了這個展覽。在以色列,農業科技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在全球,以色列的農業科技也有著強大競爭力和影響力。看完這個展會,我的感覺是:農業沒有了,農產品還在。以色列前任總統佩雷斯說,真正的農業「95%靠科學,5%靠耕種」。

我的感覺和佩雷斯的這句話,角度不同,我是從產業和產品,他是從科學和技術,想表達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已經不存在了,人們期待已久的農業現代化已經在以色列實現了。展會上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由於環境和需求的倒逼,以色列的農業科技在許多方面是超過美國的。

是的,如果說以色列狹小的國內市場,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創業在這裡必須獨辟蹊徑,進而形成了高科技創業的特色,那麼,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以色列必須在農業領域實現高水平的創新特色,才能養活這個國家的老百姓,使他們得以生存和發展。


在展覽會上,各家農業科技公司在提供什麼?我走馬觀花,主要看到這麼幾類:
第一,各種解決方案(solutions),涉及農業科技、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業工程設計和施工、農業設備安裝和服務,甚至還有農作物種植和牲畜養育的大數據分析方案,以及工程和設備的融資或租賃方案……

第二,技術與設備交易;

第三,工程承包,如滴灌工程建設,智慧大棚(smart house)安裝。如果是一個今天的工業科技展覽,我們所看到的,大致也是這些內容:解決方案,技術交易和工程建設。所以,我們可以說「農業沒有了」。再假以時日,可以說「工業沒有了」。這些當然只是現象。

從本質上說,「農業沒有了」,是技術進步條件下產業融合乃至全產業融合的結果。因此,這個現象要放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才能得到認知和把握。

自工業化始,農業和製造業的融合就已經開始,機械化的工具進入農業的生產環節。此後,電氣化、信息化的工具和服務也陸續擁抱農業,直到今天在以色列看到的農業智慧化,其實,還包含著工業智慧化、服務智慧化。

至此,在農業的產出即農產品上,土地和勞動的作用都顯著地下降了,科技、服務、人力資本的作用顯著地增強了。這在美國這樣的大規模農業國家,在以色列這樣的農業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國家,首先凸顯了出來。在其他國家,科技、服務和人力資本對農業的作用也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了。因此,農業就越來越像其他產業了。之所以像,是因為有了共同的內涵,那就是訊息化、智慧化的技術和服務。

 

由此可以發現,智慧化先由idea,到解決方案,再到智慧技術(包括製造技術和服務技術),進而形成為客戶使用的智慧化產品或服務。

2產業4.0的寫照,就是全產業融合
自資訊技術革命以來,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徵和趨勢就是產業融合。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相互滲透和融合,今天的農產品、工業品和各種服務幾乎都是在全產業融合中生產出來的,這意味著全產業融合將會從根本上改變產業體系。

但是,由於用數據反映產業體系演變的統計體系總是滯後的,導致我們仍然按照農業、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認識產業體系和產業發展。事實上,在全產業融合和國民經濟資訊化、服務化和智慧化的背景下,一、二、三產業,或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分類(二者不盡相同),不僅不能充分反映產業發展的內涵,而且會產生各種錯誤的認識和政策。

當然,統計分類滯後是一個很難避免的問題,新的調整和分類需要很長時間才有可能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充分研究和揭示這一滯後的現實及可能產生的問題,並盡可能吸取和採納理論界與國際組織關於產業分類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準確把握產業演化內涵和全產業融合的基礎上,研究產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農業單打獨鬥,歷經數千年,進步十分緩慢。工業革命以後,農業生產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搭上了工業革命的快車,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在大規模農業的國家和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提高。

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標誌的製造業發展,是在資訊技術革命以後,生產性服務業突飛猛進的裹脅下得以實現的。服務業一方面依賴國民收入提高,帶來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異軍突起的產業部門,並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解釋。

所以,三次產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是序數詞,本身就蘊含著產業演進的深意:首先是製造業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其次是服務業(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再次是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關鍵變量,引發一、二、三產業的革命性融合,形成新的產業鏈、價值鏈架構,進而提高全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全產業融合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路徑。

在三次產業的框架中觀察過去數十年的產業發展,由專業化分工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壯大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成長最快、對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貢獻最大的產業,尤其是其中的研究開發、創意設計、金融、通訊、物流和專業服務等部門,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或主導產業。

 「smart service」的圖片搜尋結果

然而,過去的一個時期,我們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認知存有偏頗,僅僅將它們作為為製造業提供服務的部門,所謂生產性服務業是2.5產業的說法,就是這種認知的具體表現。其實,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為全產業提供中間服務的部門,農業和製造業一樣,都是其提供服務的對象,服務業自身是其最大的服務對象。在現行的GDP增加值法(生產法)的統計中,服務業增加值的佔比,最好地說明瞭這個問題。

智能化服務是目前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的最高端的服務。德國提出工業4.0這一概念本身,一方面帶有深刻的反思,另一方面,就要試圖大規模發展智能服務,整體提升德國經濟的能級和素質。德國是一個高端製造大國,製造業貢獻了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使其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中持續保持一定的增長。

但是,德國的製造業始終以產品為主,他們反思,為什麼自己的產品主要是生產功能的價值,而缺乏服務的增加價值。為此,通過互聯、數位、智慧化的融合、智能工廠的建設,可能是未來的方向。基於自身較強的裝備製造工業,在國家戰略下合作建設互聯的智慧工廠系統可能是重要的路徑,進而使德國成為新產業革命的先行者。


3.「互聯網+」助力智慧化和產業4.0
產業4.0的實質在於,工業、工業產品和服務的全面交叉滲透。這種滲透借助軟體,通過在網際網路或其他網路(如物聯網)上實現智慧化的大規模訂製。這裡,服務的核心在於智慧化,製造智慧化加服務智慧化,在很大程度上,製造智慧化是通過服務智慧化實現的。網際網路成為產業4.0和智慧化的基礎性平台。

2012年,美國提出「工業網路;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與「互聯網+」。網際網路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新階段的關鍵特徵,是其應用從消費及服務領域進入工業製造領域和其他各個領域。

鑒於製造業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互聯網進入工業製造領域意味著經濟核心部分的互聯網化。「互聯網 +」則意味著,網路應用於、融入於經濟與社會的各個環節。所謂經濟與社會的各個環節:

大而言之,包括工業、服務業與農業,互聯網融入於這些產業部門,分別稱為「工業網路」、「服務業網路」與「農業網路」。

 

中而言之,既包括工業中的各個產業,如鋼鐵、汽車、電子、化工與能源等,也包括服務業中的各個產業,如金融、零售批發、教育、旅遊與體育等,還包括農業中的各個產業,如種植業、林業、牧業與漁業等。互聯網融入於這些行業,分別稱為「網路汽車」、「網路能源」、「網路金融」、「網路旅遊」、「網路種植」等。

小而言之,則包括各個企業的生產、銷售、購貨、管理與運作過程等,這些過程都可以由互聯網技術與平台來加速與優化。

微而言之,還包括各種產品的製造、設計、檢驗、研發與控制環節等,這些環節也都能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平台來改進與完成。

當然,這將是一個逐步融入的過程。就現狀而言,「服務業網路」已先行,下一步的關鍵是「工業網路」,「農業網路」的跟隨,然後在逐步融入中觀、微觀各行業和環節的過程中,實現以智慧化為核心的深度融合。而且,這個深度融合的「黏合劑」就是智慧服務。

如此的「互聯網+」的意義何在並有多大呢?簡而言之,在於從根本上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同時節省成本,並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關鍵在於「互聯網 +」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雲計算的手段與網路平台的使用,實現人?人聯結、物?物聯結與人?物聯結,進而通過這些聯結所產生的逼近完全資訊(資訊對稱),來處理經濟各個環節的運行過程及各種問題。

完全資訊是決定性因素,基於完全資訊的決策自動、準確、迅速、全面與堅定,意味著智能化,從而根本改變經濟運行方式,進而極大地優化效率、成本與質量。需要進一步觀察的是,這種完全資訊對於制度完善的倒逼。

 

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不完全資訊(資訊不對稱)很多是制度安排造成的,再加上技術服務手段的落後,使其成為常態。如果基於「互聯網 +」的大數據應用、雲計算手段與網路平台的整合,能夠倒逼制度安排的改變,實現完全資訊,這無論在經濟學意義上,還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上,都是不可估量的。當然,必須承認,這裡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回答,需要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