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XG-CABLE 雙向數據傳輸可達 10 Gbps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leiphone 黄鑫


 下载黄片新境界:  XG-CABLE双向数据传输可达10Gbps
via Getty Images/Arstechnica.com 
基於光纖傳輸的有線網路的下載頻寬,已經開始達到千兆級別(約125MB每秒,譯者注),但是在上傳速度上仍然遠遠落後於此。現在一些新技術可能改變這個狀況,讓網路線纜的理論,上傳和下載速度都達到10Gbps(約1.25GB每秒)

電纜行業研究協會的實驗室,2月宣佈了一項開發全雙工技術的計劃,而諾基亞的貝爾實驗室表示,他們的實驗室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實現了上下行均有10Gbps速度的網路的測試。


諾基亞在新聞稿裡表示:「這種 XG-CABLE 技術的實驗網路,使用點對點的網路拓撲結構用 1.2Ghz 光譜的同軸電纜,完成了上下行速度均有10Gbps的數據傳輸,首次證明瞭這個理論是合理而且可實現的。」如果使用單點對多點的佈署方式,諾基亞的實驗結果是可以達到大概8Gbps的下行頻寬和7.5Gbps的上行頻寬。

這項技術仍然處在概念驗證階段,在它連接向用戶家庭的途中的大部分路徑需要鋪設光纖,而使用電纜來完成最後一部點距離的延伸。這不是什麼太大的障礙因為光纖早就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網路的鋪設了。


諾基亞表示:「有了XG-CABLE技術的加持,網路架設者可以很有效的利用這最後一小段中的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路,來提供之前因為能使用的光譜受限,而從未有過的超高上傳速度。”


不過當這台原型機使用的光纖離用戶的家的距離超過200米時,它就沒法提供10Gbps那麼高的速度了,要達到10Gbpsd的傳輸速度,纜線的長度只能在100多米的樣子。

著名的貝爾實驗室1925年由AT&T建立,至今已經幾度易手,最近一次是今年一月的時候,由於它當時的主人阿爾卡特-朗訊被諾基亞收購,而一並被划到了諾基亞旗下。

諾基亞表示XG-CABLE的安裝方式,可以很輕易實現與現有的電纜實驗室正在進行的採用DOCSIS(電纜數據服務接口規範) 3.1規範的全雙工工作研究相容整合。這意味著有線網路營運商,不需要停止針對現有的設備的服務即可將網路升級。而消費者也可以保留著他們的舊設備,只有他們在想要享受只有新設備支持的更快的網速的時候,才需要更換設備。

對於那些感覺被上傳速度限制了的有線網路消費者,這種新網路全雙工的屬性就是最重要的特性了。現在Comcast(美國有線營運商,譯者注)已經提供了千兆級下載頻寬的有線網路,但上傳頻寬卻只有35MbpsComcast唯一一種上傳下載頻寬一樣的網路服務要求光纖到戶,這使得適用範圍極大的減少了,並且這項服務的價格也比有線網路昂貴得多。

 

諾基亞的一份白皮書,解釋了他們是如何做到讓上下行頻寬相同的,目前的DOCSIS技術使用著分頻雙工模式,來將網路的上下行數據流切分,至不同的頻率來傳輸,所以上傳數據流會被分到的頻寬會比較少。在大部分情況下,DOCSIS 3.1規範的網路的上傳速度只有下載速度的大概十分之一。

而全雙工模式允許上傳和下載的數據,同時共用整個可用頻段,而不是被切分成不同的頻率。諾基亞表示,「以DOCSIS 3.1的頻譜效率做參考來對比,每100MHz的頻寬收益率大概相當於800Mbps的上傳和下載流量。


這樣使用1.2GHz頻譜的時候,就可以總共容納兩個方向各10Gbps左右的流量。」儘管測試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但是諾基亞說實驗用的網路設備,和纜線都同普通的混合光纖同軸網路所使用的差不多。


但是轉換為全雙工模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數據在使用者的調制解調器,和網路服務提供商之間來回傳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回波」,類似雜音的東西。當回波嘈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的強度可能會蓋過有意義的信號,所以為了讓通訊正常進行,需要一種回波消除技術。

諾基亞表示,他們的回波消除技術的效果,可以比得上降噪耳機。XG-CABLE可以檢測到收發器檢測到的回聲,並且對其作出適當的補償修正。

諾基亞表示,全雙工技術還需要解決「極近距離不同調制解調器之間的併發信號間的干擾,比如連接到同一個網路分流器的有線調制解調器。」為瞭解決這個問題,網路服務商需要在網絡服務端架設一個CMTS(電纜數據機終端系統),來管理從所有調制解調器中上傳和下載的數據流「根據需求發生的頻率來動態調整數據傳輸的時間、頻率和傳輸所用的能量。”

 MULTI-GIGABIT CABLE MODEMS

白皮書顯示要推廣諾基亞的技術,還需要更普及的光纖網路基礎設施,但是它同時也表示「很多網路服務營運商已經在積極推進光纖的安裝覆蓋率了。”
via ArsTechnica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