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工業 4.0 和工業網路的「異」與「同」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來源:先進製造業

一、工業4.0與工業網際網路的相同點
1.推動力量上看,二者都體現了由大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密切配合。

工業4.0是由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聯合發起的,並由德國政府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成為國家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工業網路則是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發起的,並由AT&T、思科、通用電氣、IBM和英特爾成立工業網路聯盟進行推廣的。

由於兩大策略都是由企業提出的,企業具有內在動力去宣傳、推廣和實施,市場親和度較高。這反映出企業對創新活動的熱情,以及對產業未來方向的深刻把握,也啟示我們在工業發展策略至製訂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激發企業的創新創業熱情,充分調動企業及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推進產業和技術的進步。


2.從發展目標上看,打造智慧化的產業體系實現生產效率提升是兩大策略的核心。

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化已經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要特徵,是製造業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工業網路和工業4.0策略都不約而同地提出,利用資訊化、智慧化技術改造當前的生產製造與服務模式,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

其中,工業4.0戰略提出,要把資訊互聯技術與傳統工業製造相結合,打造「智慧工廠」與「智慧生產」,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工業網路策略則提出,要將工業與網路在設計、研發、製造、行銷、服務等各個階段進行充分融合,以提高整個系統運行效率。

  兩者都為推進智能化

3.從實現方法上看,依託互聯網、物聯網與大數據實現集成與互聯是兩大策略的基礎。

整合與互聯是實現智慧化製造的核心,兩大策略都是以物聯網和互聯網為基礎,進行即時數據的收集、傳輸、處理和回饋。其中,工業4.0提出,通過資訊網路與工業生產系統的充分融合。打造數位工廠,實現價值鏈上企業間的橫向整合,網路化製造系統的縱向整合,以及端對端的工程數位化整合,來改變當前的工業生產與服務模式。

工業網路提出,要將帶有內置感應器的機器和複雜的軟體與其他機器、人連接起來。從中提取數據並進行深入分析,挖掘生產或服務系統在性能提高、品質提升等方面的潛力,實現系統資源效率提升與優化。

二、工業4.0與工業網路的不同之處
從產業鏈環節上看,工業4.0戰略偏重生產製造的「硬」環節,工業網路策略偏重分析服務的「軟」環節。工業4.0立足於「智慧工廠」與「智慧生產」兩大主題,偏重於生產與製造過程,旨在推進生產或服務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轉變,實現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位化生產或服務。

工業網路則旨在形成開放且全球化的工業網路,實現通信、控制和計算的集合,在智慧製造產業體系中偏重於設計、服務環節,注重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對生產設備管理與服務性能的改善。

從發展重點上看,工業4.0強調生產過程的智慧化,工業網路強調生產設備的智慧化。工業4.0宣導的是以CPS為核心,將產品與生產設備之間、工廠與工廠之間的橫向整合,實現生產系統的有機整合,進而實現生產過程的智慧化與效率提升。

工業網路立足於全行業的資訊資源,提高設備安全性與可靠性、降低能耗、物耗與維護費用等,同時,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人力勞動需求,提高生產過程的柔性與智慧化水準。

  工業  4.0  「硬」,工業互聯網偏「軟」!?

三、幾點啟示
立足基礎,完善製造業智慧化進程的頂層設計
工業網路與工業4.0分別由美國和德國提出,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與產業背景的。美國資訊技術世界領先,推行工業網路有先天優勢;德國製造聞名全球,發展工業4.0條件得天獨厚。相比之下,雖擁有世界最完整的供應鏈條和工業體系的中國,感測器、控制系統等智慧化的核心技術與設備仍落後,短時間內難以複製、推廣、實現兩大策略的發展目標。

因此,中國要在推進製造業智慧化過程中,應立足產業發展基礎,科學規劃發展方向與實施路徑。一方面要佈局前沿,把握產業與技術變革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要強化產業基礎能力培養,避免高端產業的空心化與低端化發展。

強化安全,加快資訊安全防護體系建設
工業網路與工業4.0都是以網路為基礎,進行數據傳遞與生產控制,對網路的可靠性及資訊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對暗中國在資訊安全體系建設方面仍存在核心產品與技術依賴進口、制度化的防範機制缺失、網路安全管理人才匱乏等問題。

未來,要加強網路及資訊安全關鍵產品設備的研發,實現關鍵產品的自主可控。同時,要加快在網路防護、入侵偵測等領域資訊安全關鍵技術研發,推進安全防護仲介機構建設,培養網路安全人才隊伍,全面提高工業網路的安全防護能力。

  網路安全成為發展重點之一


3S Market】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網立場。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