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2015 年度可穿戴設備市場回顧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經過 2013 年以及之前的初探,2014 年的井噴式增長,2015 年全球智慧可穿戴設備市場還在持續升溫。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的預測2015 年全球智慧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預計達 8000 萬,與 2014 年相比預計增長 164%。到 2016 年這個數字會繼續增長 44.4%,達到 1.1 億。

除數量上的增長之外,可穿戴設備也由之前的氾濫逐漸趨於成熟。這個領域的參與者既有像 Fitbit 這樣成功 IPO 的初創公司,也有 Google、蘋果、微軟、三星等科技巨頭。消費者也從最初的觀望到願意嘗試購買,且需求越來越明確。

反觀智慧手機,2015 年智慧手機市場的紅海裡大家已經很難找到興奮點,據 IDC 預測, 2015 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預計將增長 9.8%,增幅首次降到 10% 以下。而智慧可穿戴設備,這個在智慧手機後新興的,增幅超過 100% 的品類無疑已成為科技界的關注焦點。

phpcohiai

2015 年,可穿戴設備在持續增長的同時,慢慢開始趨於理性。智慧手環裡有 Fitbit 這樣基於健康追蹤逐漸擴展到通知,消息提醒等功能的手環;也有小米手環這種依靠價格優勢定位精準的產品。智慧手錶領域,Android Wear 陣營裡摩托羅拉、三星等經過前幾代的試錯,在外觀和功能上都有提升;Apple Watch 的正式發售則為智慧手錶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度。

然而,實用價值低導致用戶流失率高的問題,幾乎成為當前可穿戴設備的通病。截至目前,在已問世的可穿戴設備中,我們沒能找到一款在實用價值方面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在評估一個全新的技術產品時,我們往往會從它作為媒介的本源出發。而任何媒介的根本性用途是傳遞資訊,可穿戴設備誕生的初衷無非是它作為感測器離人更近,資訊傳遞速度更快,或者說是排除無效資訊,讓有效資訊觸達速度更快。

但事實上,我們沒有找到一款能夠把使用者從資訊壓力中解脫中的工具。

apple-watch-prototype

2015 年的可穿戴設備中,除了 Gear S 支援 SIM 卡嘗試獨立於手機使用之外,絕大多數的可穿戴設備仍然依附於智慧手機——要麼把智慧手機作為第二屏,要麼作為資訊中樞和計算中心。就絕大多數手環而言,即便是查看一項簡單的健康資料你都必須打開手機 app,即便像 Apple Watch 這樣功能性頗為完善的可穿戴設備,涉及稍微複雜一點的交互,你仍然得回到 iPhone 上去。

問題恰恰在於——隨著智慧手機的整合度越來越高,包括小米手環、MisfitFitbit 這些手環類產品除了進行計步、測心率、卡路里計算等健康追蹤功能,在如今幾乎都可以借助你不離身的手機來實現。

這意味著可穿戴設備最多只是個錦上添花的存在。

這些設備( Fitbit Jawbone Misfit )大多數用途聚焦而單一,很容易會被一個多用途平臺級的產品所取代。Dan 認為,Fitbit 們想要活下去關鍵得看是否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多用途的平臺級產品。

Quartz 早前的一篇文章這樣分析。

Fitbit 也算是看到了自己問題所在,從早期的 Fitbit OneFlex 到現在的 Charge Surge Fitbit 的產品已發展到擁有觸控螢幕、8 個感測器、來電、簡訊提醒等特性的多功能可穿戴。但即便是這樣,它還只是越來越像智慧手錶,而如今的智慧手錶也依然無法脫離手機使用。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在於交互。作為功能相對強大一些的可穿戴設備,智慧手錶雖看上去功能全面,但使用體驗卻是不盡人意。

就拿呼聲很高的 Apple Watch 來說,不僅僅因為缺少殺手級 app ,使得它更像一個顯示時間的裝飾品或通知器,手錶本身與人的對話模式目前也有欠缺,就算是回復一條簡單的消息,雖無需掏出手機,但你仍要一隻手抬起來,另一隻手點按——Apple Watch 從來就不是一款單手設備。如果是在雨天,還不如單手用手機操作。

這顯然違背了可穿戴設備的初衷,它沒有把使用者從資訊中解脫出來,反倒讓使用者陷於手腕和手掌設備選擇的糾結中。

續航是可穿戴設備的另一大掣肘。功能豐富一點的智慧手錶續航一般都是 1-2 天,且都需要特定的充電座才能為其充電,電池續航方面帶來的麻煩是用戶抱怨最多的缺陷。智慧手環的續航通常可以達到一周左右,但功能上就與智慧手錶少很多。智慧手機的續航問題已經給用戶帶來不少麻煩了,如今可穿戴設備也需要時時充電,這無疑是給用戶帶來額外的成本,讓用戶更麻煩。並沒有實現為用戶帶來便利的初衷。

功能太少、功能沒有創意、介面與操作體驗太差、連接手機麻煩、電池續航差……今年出現的可穿戴產品,並沒有能全部解決這些問題的。綜合這些因素來看,我們發現目前還沒有一款可穿戴產品能稱得上年度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的未來?
WT-cover-crop

Frost&Sullivan 的報告預計,儘管運動追蹤裝備是目前可穿戴市場的主流但未來智慧手錶將成為最大的市場所在,到 2020 年佔可穿戴市場的市場比重將達到 54%。得益於智慧手機的品牌效應,近幾年智慧手錶在大眾中的認知率逐步提升,未來智慧手錶應該也會是智慧可穿戴領域的最大玩家。也許下一代 Apple Watch,三星 GearMoto 360 等能夠滿足使用者對可穿戴產品所有的期待。

從邏輯上講,我們相信,在滿足相同體驗和功能的大前提下,可穿戴設備一定會打敗攜帶式設備。正如羅永浩所說,我們先發明了掛鐘,後來又發明了攜帶式的懷錶,後來我們發明了手錶,所以懷錶消失了,大家都是戴腕表。

所以,要替代上一代計算平臺,可穿戴設備的資訊通達度仍然是核心,這取決於資訊的輸入和輸出,顯示障礙、交互障礙、運算能力、續航能力都是目前最實際的問題。從技術反覆運算演進的方向看,我們認為這些障礙都不是問題。我們理想中可穿戴設備,你可以通過語音操控,加之幾個簡單的肢體動作,便可以實現幾乎所有的功能。

但問題在於:演變到這種形態的設備還是可穿戴設備嗎?

其實我們更相信,未來的年度智慧可穿戴,並不是誕生於手錶和手環界。從 Ralph Lauren 發佈的內置運動感測器的 PoloTech T 恤,到施華洛世奇聯合 Misfit 發佈的,更像是時尚飾品 Misfit Shine,再到 Tag Heuer 分不清機械手表還是智慧手錶的 Android Wear,我們相信,可穿戴設備也只是萬物科技化進程中的一個部分,而所謂的可穿戴設備,可能正在從時尚的科技產品逐漸變成科技化的時尚產品。

這儼然是可穿戴設備的另一條道路,就像恐龍滅絕的一種假說——他們沒有消失,他們只是飛向了天空。


想像一下,可穿戴的未來,說不定就在你身上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