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機器人若比人更聰明 將會發生這些事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騰訊科技 風帆

机器人若比人更聪明 将会发生这些事

未來學家預言,人類的命運將因“奇點”時刻的到來而改變。所謂的“奇點”,也就是人工智慧在智力方面超越人類的時刻。儘管有些學者在細節方面存在分歧,但他們也認為“奇點”時刻將在未來30年到1000之間到來。屆時,其肯定會帶來令人恐懼而又激動的改變。美國主流網路媒體BI預測了當機器人比人類更聰明時,將會發生的9大瘋狂事件。

一切都將發生改變
匈牙利裔美國數學家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首次將“奇點”這個詞,運用到科技場景中。他曾在1958年表示,不斷加速的技術進步和人類生活模式的改變,似乎把人類帶到了一個可以被稱之為人類歷史奇點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過後,人類熟悉的社會和生活模式,將無法再繼續下去。

“智慧爆發”將允許機器製造更好的機器
數學家古德(I. J. Good)曾在1965年預測,機器最終將能夠創造出更好的機器。他說:“我們把超智慧型機器,定義為具備超越所有聰慧人類智慧活動的機器。一旦機器設計成為一項智慧活動,那麼超智慧型機器就能設計出更好的機器。毫無疑問,肯定會出現諸如"智慧爆發"這樣的局面,人類智慧會被遠遠地甩在後面。因此,第一台超智慧型機器,將是人類製造的最後一台機器。”

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也曾說過:“如果在設計人工智慧方面,人工智慧比人類做得更好,我們將迎來智慧爆發時代,最終導致機器人在智慧方面超越人類。”

機器人或接管人類
在《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中,本尼迪克·坎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曾對“奇點”時刻做出預言。他稱屆時機器不僅在智力方面超越人類,它們對人類也再沒有用處。圖靈說:“機器思維方式可能開啟,可能不會用很長時間就能超越人類微弱的力量。毫無疑問,機器將能夠互相交談以提高它們的智慧。在某些時刻,我們可能完全被機器控制。”

機器人將成為智慧物種
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家漢斯·莫拉維茨(Hans Moravec)將圖靈有關人工智慧進化的觀點延伸看來,他認為人工智慧機器將成為人類的“繼承者”。他在《兒童思維:機器人與人類智慧未來》一書中預測,在21世紀3040年代,機器人將成為智慧物種。就像人類祖先智人與猿人存在區別一樣,人造的智慧生命也將與我們完全不同。就像《太空堡壘卡拉狄加》與其他科幻小說中描述的場景,機器人將成為人類的“繼任者”。

人類可能無法從人工智慧中受益
SpaceX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投資研發人工智慧,但他稱人工智慧比核武更危險,這可從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的書《超級智慧》中找到答案。博斯特羅姆是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哲學教授,他稱人工智慧將終結我們所熟知的生命形態。

他說:“人工智慧是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甚至威脅到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在後奇點時刻的地球,將成為一個經濟奇跡和科技無限的社會,但沒人可從中受益,就像沒有孩子的迪士尼樂園。”

世界經濟將大爆發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羅賓·漢森(Robin Hanson)認為,人類史上至少曾經歷過兩次“奇點”時刻,分別為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下一次革命將是技術革命,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以當前60250倍的速度呈現爆發式增長。他說:“世界經濟將在15年內翻倍,此後將以一周到一個月的速度翻倍。”

人類將實現永生
劍橋大學老年病專家奧布裡·格利(Aubrey de Grey)相信,我們正終結衰老。事實上,他認為第一個永生之人可能已經出生。格利說:“我們可以通過尋找新的療法擺脫衰老,這些方法可以修復老化的分子和損傷細胞,以便於幫助人們停止變老。”儘管歲月流逝,但人類身體卻不會受到影響。

人類可死而復生
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曾多次表示,通過人工智慧技術,他將可以讓逝去的父親弗德里克·庫茲韋爾(Frederick Kurzweil)死而復生。他認為到21世紀30年代,我們就能夠將奈米機器人送入人腦,提取親人記憶。通過將這些資訊與死者DNA結合,可以創造出某位過世者的虛擬人。科技初創企業Humai也表示,其目標就是在30年內復活人類。當然這並非虛擬實境的化身,而是人工智慧機器人類。

奈米機器人將被塞入大腦,讓我們直接聯網
庫茲韋爾非常看好奈米機器人,這種微型機器人可被直接植入腦部,修改意識,讓我們進行腦-腦交流和即時學習。如果我們能將思維直接與雲端相連,我們最終將實現永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