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谷歌無人駕駛項目遭遇最大挑戰:人類駕駛員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騰訊科技 瑞傑

在上月披露,公司旗下無人駕駛汽車專案,遭遇了首起造成人身傷害的交通事故。谷歌方面透露稱,谷歌員工當時正在總部所在地山景城測試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前進至十字路口時,看到到有行人通過因而刹車減速,但卻被身後的另外一輛汽車追撞。


在這起事故中,有3名員工出現頸部扭傷,在醫院進行檢查後目前已正常上班,另外一輛汽車的駕駛員也稱頸部和背部有疼痛感。

據悉,這是過去6年無人駕駛汽車,在306萬公里測試行程中,出現的第16起交通事故。谷歌曾表示,旗下無人駕駛汽車,本身沒有引發過任何交通事故,因為在這16起交通事故中,有12起都是被其他汽車追撞。

對此,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專案負責人克裡斯-厄姆森(Chris Urmson)在一次電話採訪中表示,“他的團隊正在考慮,自動駕駛汽車能否在交通事故發生前,給注意力不集中的駕駛員提個醒”。

系統缺陷
事實上,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一直以來,都被設定為需要永遠遵守交通法規,但這一設定有時候也會成為自己的缺陷。舉例來說,谷歌曾在2009年的測試中發現,自動駕駛汽車在通過無紅綠燈的四向“Stop”路口時,幾乎無法完成通行,因為車輛會一直等待所有車輛通過後才會繼續前行。

當然,這也並不僅僅是谷歌的問題,許多自動駕駛領域的專家都認為,這是全球自動駕駛技術所面臨的通病,即“機器駕駛思維無法完美融入人類駕駛員的駕駛邏輯”。

美國西北大學電腦和心理學教授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認為:“現在真正的問題似乎在於自動駕駛汽車實在是太注重安全了,但它們應該在有些環境下變得更為激進一些。”

目前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如果全世界所有的車輛均升級成為自動駕駛的話,將大大較少交通事故造成的意外,但我們現在距離實現這一夢想,仍然有著很遠的路要走。而且,研究人員還需要在此之前,解決諸如駭客入侵、應對人類駕駛員駕駛風格這些問題。

就現在而言,部分汽車廠商的做法,是將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力駕駛結合起來。比如,部分汽車廠商正在測試,可以讓諸如高級定速巡航和自動刹車系統,在一定情況下介入駕駛的技術。

谷歌自動駕駛車輛試車員湯姆-蘇皮爾(Tom Supple)表示:“自動駕駛車輛需要永遠遵守交通規則,這有時的確會讓一些駕駛員感到很難理解。”


人機相容
在日前的這起事故中,谷歌表示試車員因為看到有行人通過而進行了人工刹車減速,但卻被身後的車輛追尾,該試車員自己也被送進了急診室。對此,谷歌表示雖然試車員本身的做法沒有任何問題,但如果此次刹車是完全由系統完成的話,或許就不會突然減速的這麼厲害,因此也會讓後車有更大的距離制動。
不過,當記者問到這是否有可能避免事故發生的問題時,谷歌則表示自己無法做出這一預測。

需要指出的是,谷歌曾在20118月宣稱對一起自動駕駛汽車事故負責。當時的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撞上了另一輛正在行駛的汽車,不過該車那時正處於人力駕駛模式,因此同自動駕駛系統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

應該說,人類和機器從來都不是一個完美的組合。就拿近年來大熱的車道保持技術來說,這一技術通常可以通過方向盤震動的方式,來提醒駕駛員已經偏離行駛車道。但日前有研究人員發現,配置了這一技術車輛的事故率,甚至比其他車輛還略高一些。

全美互惠保險(Nationwide Insurance)安全專家比爾-文斯道爾(Bill Windsor)認為,部分駕駛員有可能因為厭煩輔助駕駛系統,發出的提醒而將其關閉。比如,車道保持系統有可能會在駕駛員有意進行變道的時候發出警告。
同時,文斯道爾在不久前也經歷了一件令自己頗為頭疼的事情。當時他正駕駛著新買的富豪前往目的地,並打開了自我調整巡航系統(自我調整巡航就是電腦通過雷達控制車距,車距太近就自動制動,車距過長就自動加速)。但這一系統始終同前車保持了相當長的車距,這就讓許多變道的車輛不停選擇在文斯道爾前方並道。

除此之外,谷歌自動駕駛專案組還曾邀請了兩名來自《紐約時報》的記者進行試乘,試乘過程中他們的車輛曾展開了一次較為激烈的車道修正。當時,谷歌車輛即將經過一個紅綠燈路口,但系統檢測到對面車道有車輛,正以較快的速度行駛。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意外,谷歌車輛猛向右邊車道變道,但實際上對面的車輛僅僅是在嘗試能否通過紅綠燈而已,且最終也在信號燈變紅前完全停了下來。

對此,谷歌專案發言人科特妮-霍尼(Courtney Hohne)就表示,公司已經將該項目目前的重點放在了改善人類和汽車系統的“相容性”方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