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超級高鐵要來了 速度是磁懸浮列車兩倍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騰訊科技 風帆

[摘要]8公里長的測試軌道,估計需要耗資1億美元,預計2016年初開始測試。

超级高铁要来了 速度是磁悬浮列车两倍

2013年,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首次提出超級高鐵Hyperloop的設想,利用低壓管內的浮艙,以時速1200公里的高速運送旅客,從洛杉磯到舊金山只需30分鐘。

如今,馬斯克的設想距離成為現實更近了。市場研究公司Navigant Research爆料稱,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公司(非馬斯克旗下)已經與加州中部土地所有者簽署協定,以建造世界上首條超級高鐵Hyperloop的測試軌道。這條軌道長8公里,將沿著加州5號州際公路修建。

另外,馬斯克也曾表示,他計畫建造8公里長的超級高鐵Hyperloop的測試軌道。地點很可能在德克薩斯州,並邀請公司和學生來測試Hyperloop的潛在設計。

超級高鐵Hyperloop如何運行?
馬斯克曾在SpaceX網站上,發佈有關超級高鐵Hyperloop的計畫。在他的設想中,乘客艙可以在部分真空的管道中運行,並利用磁鐵加速。連接到乘客艙上的一組風扇,可以幫列車停在空氣墊上。這套系統,將由沿著管道排列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動力。

世界上最快的磁懸浮列車時速可達500公里,其原理同樣利用磁鐵產生的升力和推力。與磁懸浮列車相比,超級高鐵Hyperloop僅需要利用磁鐵提供的推力,依靠壓縮空氣提供升力。磁懸浮列車已經在上海和東京運行,韓國計畫6月份開通磁懸浮列車。

超级高铁要来了 速度是磁悬浮列车两倍

理論上說,超級高鐵Hyperloop的運行速度將非常快,因為它沒有其他火車輪子與軌道之間產生的摩擦阻力,也沒有傳統列車高速行駛時,遭遇的空氣阻力等。湯普森諮詢有限公司的工程諮詢顧問馬克·湯普森(Marc Thompson)說:“車輪可以幫你以時速數百公里的速度前行,法國、德國以及日本都已經證明其可行。但當你的速度更快時,火車克服阻力需要耗費更多的能源,成本也就更高。”

馬斯克提議的超級高鐵Hyperloop時速可達1200公里,但測試時的時速為322公里,主要證明這種設想,是否可行以及是否安全。在這樣的速度下,空氣阻力完全可以克服。若要速度更快,克服阻力需要的動力就需要大幅增加。預計到2016年初,超級高鐵Hyperloop的測試才會進行。

超級高鐵Hyperloop真的可行?
支持者認為,超級高鐵Hyperloop有望成為比飛機、火車以及汽車更快、更廉價、更節能的旅行方式 。可是現在還不清楚這種技術是否真的可行,以及其是否安全。

一方面,真空管道必須很直,不容出現任何誤差。退休物理學家、超導磁懸浮概念的聯合提出者詹姆士·鮑威爾(James Powell)說:“軌道的誤差必須非常小,因為如果牆壁的位置差之毫釐,都可能導致災難。”

超级高铁要来了 速度是磁悬浮列车两倍

另一方面,管道內必須保持低壓狀態。鮑威爾說:“在管中旅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果管道變成了真空,裡面的所有人可能都會崩潰。”此外,超級高鐵列車的空氣壓縮機也不能出問題,否則乘客艙就會撞在牆壁上。

鮑威爾說:“整套系統非常脆弱,哪怕一個點失敗,都有可能引發災難。”舉例來說,有人可能在管壁上穿個孔,或地震導致管道稍微移位,這都可能導致乘客艙崩潰。與之相比,在超導磁懸浮中,磁鐵非常穩定,運行也可靠,它不需要持續控制以確保懸浮。

超級高鐵Hyperloop要花多少錢?
8公里長的測試軌道,估計需要耗資1億美元。Navigant報導稱,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公司希望能於今年年末上市,通過融資提供這筆建造資金。

如果按照這種標準計算,從洛杉磯到舊金山644公里長的超級高鐵軌道,需要80億美元資金。但這一資料遠低於加州欲建設的高鐵項目的成本,後者可能需要耗資676億美元。

但是鮑威爾質疑稱,超級高鐵的建造真的如此便宜嗎?他說:“這些系統的主要成本是鋪設軌道的花費。由於軌道必須非常精密地建造,因此其成本可能非常昂貴。”

即使超級高鐵能夠取得成功,鮑威爾也不認為,其能解決美國運輸領域存在的所有問題,即擁擠的高速公路和空中航線。他說,少數幾條孤立的高鐵走廊,無法真正解決美國的大問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