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這 7 項汽車技術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騰訊數碼 鄭雙豔

[摘要]每年都有許多人的生命,在交通事故中消失,因此許多人都希望能夠避免出現事故,而導致悲劇發生。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雖然汽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只要作為交通工具,就會有出現事故的風險。每年都有許多人的生命,在交通事故中消失,因此許多人都希望能夠避免出現事故,而導致悲劇發生。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避免事故的發生,保證我們不會受傷或者生命受到威脅。
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統計報告顯示,1999年美國每一億英里,就會有1.58人死於交通事故,而這個數字到2008年,下降到了1.27人。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政府嚴厲打擊酒後駕駛,及要求必須系安全帶的法律要求,而另外一大部分原因,得益於整個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以及這些技術的普及。
因此,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足以挽救生命的汽車技術變化吧。
1、安全帶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安全帶現在已經成為了所有汽車上的標配,雖然它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卻是最重要的汽車安全措施。上世紀80年代,安全帶才開始在汽車上普及,而慢慢變成了汽車裡,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現在許多國家甚至通過立法,來強制要求駕駛員必須系好安全帶,否則會被視為違法或違規。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統計,每年安全帶這項技術會拯救超過1萬人的生命,而從1977年到現在,安全帶已經累計挽救了25.5萬條生命。因此,雖然有些人在開車時會嫌系安全帶非常麻煩,但是為了安全考慮,還是要必須系好。
2、安全氣囊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關於氣囊其實已經出現了一些負面消息。雖然氣囊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如果前排座椅乘坐的是老人或者兒童,在氣囊彈出之後還是會帶來一些危害。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氣囊已經變得更加安全,不太可能導致二次受傷,同時還能更有效的挽救生命。
現在安全氣囊也已經全面智慧化,可以通過一組感測器,來確定是不是發生致命性的事故。例如當氣囊檢測到乘客的衝擊力度,小於規定值,就不會立刻彈出,以免造成進一步的嚴重傷害,甚至死亡。但是一旦發生翻車等事故,智慧氣囊就會自動彈出,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
3、自我調整大燈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自我調整大燈,現在也已經開始慢慢普及,當汽車檢測到周圍環境的光線變暗,就會自動開啟照明系統,避免在黃昏時由於光線不佳,而帶來的視線障礙。有一項統計資料顯示,自我調整大燈的啟用,可以將綜合事故率下降10%左右。
4、自我調整巡航系統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也許在許多人心中,自我調整巡航系統,其實就是一項讓我們“偷懶”的技術。雖然這樣的想法沒錯,但是其實自我調整巡航系統,也是一項可以防止高速公路碰撞的有用技術。
例如當一輛前方事故車輛突然停止,自我調整巡航系統能夠檢測前方的障礙,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直接減速或停車。當然,這項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研發,才能更好的挽救人們的生命。
5、碰撞自動刹車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有些事故留給了人們反應的時間,但大部分事故我們都來不及反應。因此這時就需要防碰撞系統發揮作用了。這些技術往往都是基於自我調整巡航系統研發,通過感測器來檢測存在潛在危險的車輛。不僅僅是前方的車輛,包括大型障礙物、動物和其它任何不想遇到的物體,這個系統都可以讓汽車自動停下來。
另外,如果檢測到事故存在潛在發生的可能性,系統就會發出預警提醒司機,同時甚至還能自動刹車避免事故發生。
另外,自動刹車系統,也有助於減少由於操作失誤,而帶來的碰撞或機械事故。例如當油門不小心被卡住的話,系統就會啟動自動刹車系統,而忽略當前的油門,防止車輛失控。
6、車道偏離預警系統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儘管許多司機認為這個系統並不實用,但是它依然是一項可以拯救生命的技術。許多事故都是衝出路外而導致翻車,而車道偏離預警系統,可以在車輛偏離後自動糾正,防止事故進一步的發生。雖然它在超車時讓人討厭的,但是有時也能挽救生命。
7、電子穩定系統
这7项汽车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C)可能是僅次於安全帶的救命功能。事實上,所有擁有防鎖死功能的汽車,都已經擁有電子穩定系統。事實上,就算你想要購買一台二手車,是否擁有電子穩定系統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當然,電子穩定系統還擁有防鎖死和牽引力控制系統,並不具備的功能,但是它們都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繫。事實上,儘管ABS本身就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它依然需要ESC系統的授權才可以實現。

來源:abou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