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那個被啃掉一口的蘋果 logo 是他設計的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騰訊科技 杜會堂

和雅虎相比,蘋果顯然沒有這樣的困擾。他們的logo使用了38年,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雅虎的新logo被罵慘了。

去年年底,美國主流網路媒體Business Insider在一份榜單中將它評為科技史上最爛的新logo之一。雅虎讚不絕口的時髦字體和年輕化的紫色背景,被Business Insider貶斥為“醜陋不堪”和“了無生趣”。

和雅虎相比,蘋果顯然沒有這樣的困擾。他們的logo使用了38年,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然而大眾有所不知的是,那個經典的缺口標識並非蘋果首款logo。和雅虎一樣,蘋果也更換過logo

蘋果首款logo由羅恩•韋恩(Ron Wayne)設計,他是蘋果的創始人之一。韋恩將蘋果的logo設計為一塊銘牌,上面的圖案是孤獨的牛頓在蘋果樹下讀書冥思。銘牌的邊緣刻著英國詩人威廉•沃茲沃斯的詩句,四周被絲帶狀的蘋果企業標識環繞。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韋恩設計的logo內涵豐富,但它的問題在於過於複雜,難以牢記。很難想像,追求完美的賈伯斯居然會容忍這樣的logo在自己的產品上出現了一整年。
1977年,醒悟過來的賈伯斯終於決定重新設計一款logo,他找到了同樣位於加州的廣告公司麥肯納。麥肯納創意總監羅勃•詹諾夫(Rob Janoff)經驗豐富,此前曾為多家科技公司設計過產品。賈伯斯毫不意外地選擇他為蘋果設計新logo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工作開始了。詹諾夫試著貢獻了一個想法,不料被賈伯斯一眼相中,讓詹諾夫就此繪製logo的具體形態。領命後的詹諾夫很快就完成了設計,他繪製了一隻蘋果的圖案。然而賈伯斯並不滿意。他希望蘋果圖案上能出現一個缺口,這樣logo看起來更像是蘋果而不會被誤以為是櫻桃。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詹諾夫按照要求對logo進行了調整,一個“被咬一口的蘋果”出現了。後期優化時,詹諾夫又去掉了logo表面的深色陰影,調整了外部曲線。最終,蘋果logo的完整輪廓誕生了。它被使用至今。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詹諾夫設計的蘋果logo還包含了彩虹背景。他說,添加彩虹背景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除了讓產品富有人性化、看著更友好,它還能突出蘋果II代電腦能夠展示彩色圖片的特性,另外還可以吸引學生用戶——這也是賈伯斯的要求。

蘋果的彩虹logo使用了21年,它出現在MacintoshPowerBookNewton等多款經典設備上。直到1998iMac發佈後,它才被替換為半透明的粉藍色logo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然而這款粉藍色的logo沒有持續太久。同一年,它被更換為純黑的logo,後者使用3年後再度被蘋果拋棄。2001年,蘋果發佈劃時代的iPod MP3logo也順勢變為立體感更強的高光版本。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6年後,蘋果推出iPhone,高光版logo像前輩一樣遭到無情拋棄。蘋果將logo上的主色改為鍍鉻效果,以此配合iPhone的金屬背殼。除此之外,logo上的高光效果也經過了細微調整。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2013年,蘋果設計風格發生重大變革。喬尼•艾維啟動大膽革新,將iOS系統中的高光、陰影、暈圈等立體元素悉數拋棄,系統介面徹底扁平。作為設計風格的調整之一,蘋果logo也發生了變化,立體元素被去除,呈現出簡潔純粹的扁平效果。

那个被啃掉一口的苹果logo是他设计的

能看出來,每當重大產品問世——比如i2001年的Pod2007年的iPhone——蘋果的logo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2013年推出的iOS 7同樣符合這一趨勢。難能可貴的是,無論表面形態如何調整,蘋果logo的基本輪廓始終如一。

38年前,決定重新設計公司標識的賈伯斯希望新logo能夠傳遞蘋果的精神內質,讓人過目不忘;38年後,這個“被咬一口的蘋果”代表著簡潔、優美、專注、創新……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它——賈伯斯做到了。目前為止,沒有一家公司的logo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連最初設計這款logo的羅勃•詹諾夫都難以相信這點。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