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用物聯網對抗氣候變化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來源: 國脈物聯網

物聯網即將在世界刮起一場風暴。在風暴的中心,機器通訊能連接所有事物,通過感測器和設備網路我們可以互相交流。這場技術革命帶來許多可能:從用智慧手機監控你的健康狀況,到你的房間根據你的位置來調整光和熱,無所不能。
    
www.mercurynews.com

人們很難對於物聯網革新我們的生活,形成一個具體的概念。所以現在我們一起來關注物聯網可能造成巨大影響的一個領域:能源消費。物聯網不但能把開燈這個動作變容易,還是有效管理人為碳排放的關鍵方法。
  
不管你對氣候變化抱什麼樣的想法,也不管你認為碳排放對大氣層的影響多大,我們都會同意一件事:減少碳排放是件好事,特別是減少碳排放的同時,還不阻礙經濟的發展。多年以來,關於氣候變化的爭論主戰場都在能源上,不用石化能源,使用風能太陽能。然而,如果只關注氣候變化的這一個方面,哪怕我們盡最大努力發展替代能源,到下一個世紀,我們還是不可能把碳排放降低,到人們認可的可以有效防止氣溫變化的程度。
  
全球碳排放量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可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了?不是的——我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能源方程式錯誤的那一邊,所以現在物聯網就該派上用場了。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物聯網對碳排放有多大作用,投資者可能拿到多少可觀收入。
  
能源消費遲到的進步
我們人類在研究無效的事情上頗有一套。我們坐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乾等,也不願意“繞遠路”走另一條線。我們超量供電,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究竟用電需求是多少。我們沒有故意低效率做事;我們只是沒有足夠的資訊做出高效的決策。
  
如果你把所有這些沒效率的東西疊加在一起,就是大量被浪費的能源,還有多餘的碳排放。單單在美國,司機坐在車裡堵車時,所浪費的燃料就有19億加侖之多。每年在美國,就有了一億八千六百萬多餘的二氧化碳排放。
  
現在,我們來想像一下,假如世界上所有汽車都可以互聯溝通,時刻回饋交通狀況,提供避免交通擁堵的離線。這就是物聯網的基本概念,而它的運用絕不止於汽車和屋內便利。
  
ingienous.com
物聯網技術其中一個附加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的能源消耗,最終減少碳排放總量。最近碳作戰室(Carbon War Room)的一項報告預計,如果將物聯網應用到能源、運輸、城市環境,還有農業部門,那麼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每年將會減少9.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相當於18.2兆磅,也相當於美國與印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我們費盡全力進行替代能源項目,能夠取得的成績的三倍還要多。

這怎麼可能?!物與物之間的互聯——引擎,器械,發電機,汽車——可以提供及時回饋,創造更有效的出行路線,最優化的化肥和用水量,減少森林破壞,即時控制用電量,即時回饋給發電機,完全集成加熱、冷卻、光照系統,並根據人們的使用進行調整。
  
www.carbonwarroom.com

關於碳排放和氣候變化的預測和估計有很多,不過用來做標準的就是讓全球氣溫提高兩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需要比現在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水準降低15%。基於目前的排放量,以及碳作戰室估計的9.1億噸,把全球排放量減少18.6%已經足夠了,這是在聯合國計畫的預測之內的。  

物聯網尚在繈褓之中,但是正在迅速成長。物聯網即將到來的繁榮,解釋了為什麼谷歌公司斥資32億美元投資鳥巢實驗室(Nest Labs)公司的智慧恒溫器。恒溫器確保客戶更好地控制家中的溫度升降,還能立刻給電器提供回饋,在用電高峰期更好地控制能源需求。當然了,預計在物聯網上的投資將達到數十億,因為如果要讓物聯網行之有效,每一樣東西都要互聯。預計如果全球設備形成一個物聯網,其投資將達數兆美元。物聯網將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年收益可達9480億美元。
  
技術界的巨擘比如谷歌和英特爾公司,必將成為物聯網這個新興產業的巨星。谷歌除了在鳥巢實驗室投資智慧家居之外,還進入了交通運輸業,投資了一家汽車製造和技術商(名為Open Auto Alliance)。該公司將開發一項新舉措,讓不同的生產廠家得以相互聯繫——這是自動駕駛車的構成元素之一。前面放著那麼多的美元,那些公司能不湧進物聯網市場嗎?
  
www.carbonwarroom.com


物聯網的趨勢正在逼近……快速逼近。對於投資者,進入這個市場可能會得到數兆美元的潛在收益,不過其好處還不止如此。通過智慧設備可能是唯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讓生產力提高,減少能源浪費的辦法。所以,繼續討論是用化石燃料還是替代能源吧——投資者們“肯定”會把減少碳排放的錢投到替代能源上的啦。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