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滾床單”中的可穿戴設備是怎樣的?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ifanr 陳一斌

kechuandai
可穿戴設備來勢洶洶,連蘋果公司也忍不住想要來分 一杯羹。智慧手機攻佔了手,可穿戴設備則率先從手腕發起攻擊。 當可穿戴設備遇到性,會有什麼發生?
我們試著讓智慧手環進入情侶的滾床單當中,測試一下這項運動的消耗量。借由這次古怪測評,探討下滾床單這件事情的運動量到底有多大,也探討下時下大熱的智慧手環的運作原理和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可能。
測試過程&資料
我們用了市面上流行的四款智慧手環,找到三對願意嘗試的情侶(兩對異性情侶,一對女同性戀情侶),來做這個滾床單測評。四款智慧手環分別是:ShineBong、咕咚以及 Fitbit,測試者在滾床單時同時佩戴四款手環,並記錄開始和結束時的累計運動量消耗,結果如下:
QQ20141103-1
相同的過程,相近的時間,測量到的結果差距卻這麼大,讓我們始料不及。我們再次使用這四款手環,進行了 20 分鐘慢跑和健走的測試,結果如下:
QQ20141103-2
從以上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到,無論是滾床單資料還是健走和慢跑這樣的正規運動數 據,不同手環之間得到的資料也是千差萬別的。但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1. 各款智慧手環資料偏向並不穩定,比如健走中,Fitbit 測出的資料最大,但是在慢跑中則是 Shine 測出的資料最大;
2. 如果以某款手環自身作縱向比較,滾床單一次運動消耗量僅相當於 5–10 分鐘的慢跑或健走;
3. 女同性戀情侶的滾床單的平均數據偏大。
為什麼同樣是智慧手環,但測出的各種運動的資料偏差如此之大呢? 這要從智慧手環的運作原理說起。
智慧手環運作原理
現在的智慧手環都是通過內置的三軸加速度感測器來實現的。所謂三軸加速度感測器,就是能夠測量空間當中 XYZ 三個軸的加速度,它能夠感應人體各個方向的振動。儘管如此,它依然側重於計算 Z 軸,也就是人體重心上下的位移量, 畢竟人在走路過程中重心是最主要的變化指標。
如何解讀這一大堆資料,則需要用到演算法。 只有通過演算法,程式才能在大量資料當中,分辨出你的運動模式,以及推測出相應的運動消耗量。
Z 軸的資料是最主要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是抬抬腿,或者掂掂腳呢?所以演算法在設計時,會添加一些約束的條件,只有感測器測量到的數值超過了一定標準,才會認定你開始運動。另外一個去掉無效資料的方法是時間,人類 1 秒最快也就走 5 步,而走一步則有兩次重心的變化,一次向上一次向下,所以在一定時間內加速度有了兩次符合標準的變化,才能算是走了一步。
不同智慧手環裡的軟體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演算法的不同,很容易導致後面的偏差。更何況, 每家智慧手環所採用的感測器也是不同的型號,反映在資料上一開始就可能存在偏差,從而導致步數的差異,而步數的差異又可能導致卡路里演算法的差異。最終我們看到的,同樣是通過行走一萬步來運 動,用四個手環來分別測量,會得到一個4個偏差量很大的結果。
關於滾床單的科學實驗
到底滾床單這個運動會消耗多少熱量呢? 也有不少科學家認真嚴謹地做起了研究。2013 年年底,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的運動科學教授安東尼·D·卡雷利斯(Antony D.Karelis找來 21 對已婚的異性戀夫婦,讓他們在跑步機上慢跑,測量運動資料;之後又為他們戴上不明顯的臂帶式活動監測儀,以測量他們親密時的運動資料。再之後,他們還讓 21 對夫婦回家,每隔一個月就測量一次親密的運動量,並填寫相對應的調查問卷。
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在親密過程當中,男士平均每分鐘燃燒 4 大卡,而女性平均每分鐘燃燒 3 大 卡——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親密時間超過半小時, 那麼一次親密的燃燒的熱量就能達到 100 或超過 100 大卡。按照卡雷利斯的話來說,這相當於中等程度的運動。
這是個科學測試下得到了可信賴的資料,科學告訴我們滾床單也算是個中等消耗量的運動。
PS:戴上一堆手環、計步器滾床單的感受是怎樣的?以下是測試者的吐槽:
一開始在上裝備、錄資料的時候感覺有點彆扭,實驗感有點強。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在事前暖身,為了能進入氣氛。但是過程中手環並沒有帶來什麼障礙,完全忽略了它們的存在。
那個測心律的帶子給我感覺好像 SM,引發了我去用力扯它的欲望。
女方會有小白鼠的感覺的。覺得對方好像想為了完成任務多於想跟
我一起滾床單。那個儀器捆綁在胸上讓我覺得有點緊很不舒服。後面的話小白鼠的感覺會沒有那麼強烈。

本文為《城市畫報》約稿,題圖、文內插圖均來自《城市畫報》,

(因國情不同,部分文字已潤飾)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