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可穿戴式智慧設備的危與機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來源: 電子發燒友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谷歌眼鏡並不是一款真正的眼鏡,它甚至連完整的鏡片都沒有,從外觀來看,只有一條橫置於鼻樑上方的平行框架、位於右側的微型顯示器和寬條狀的電腦——科幻電影中的標配。當然最重要的並不在這裡,而是它用上去真的很“酷”,只要說聲“OKGlass”,這看起來輕薄的小傢伙可以通過一系列預置命令幫你拍照、找餐廳、語音搜索、GPS定位、發短信,還可以同聲傳譯。



又一朝陽產業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穿戴式智慧設備如雨後春筍般現身,蘋果、三星等科技廠商均提前佈局可穿戴電子設備領域,醫療器械領域也掀起了一場“可穿戴革命”。“可穿戴技術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的大機會。”被稱作“互聯網女皇”的美國KPCB風投公司分析師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預計。
  
市場調查機構Gartne諮詢公司也給出了最樂觀的預計,到2016年,可穿戴式智慧電子產品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而整個互聯網市場將會向行動終端傾斜。不過,可穿戴設備會是一個好生意嗎?讓我們來看看國際市場的反應。

  
絕大多數的風險投資再加上相當一群科技“信徒”,已經把可穿戴技術看成了最朝陽的事物。而在深圳華強北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類谷歌眼鏡”式和“類蘋果手錶”式產品,雖然它們似乎還只是概念產品,不過,洞悉一切商機的華強北商人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要知道,這裡是全球電子產品熱潮的一個風向標。
  
瑪麗·米克爾表示非常看好可穿戴設備,在互聯網“第三週期”時代,可穿戴式計算設備是明星產品。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聲稱,可穿戴科技會是市場上的下一個“大頭”,未來三五年市場價值將從今天的30億到50億美元發展到約500億美元。但外媒認為,隨著臨床醫療(不僅僅是健身與保健)的不斷發展,瑞信可能對可穿戴科技預測仍然過於保守。
  
不過,風投公司Matrix Partners合夥人Jared Fliesler引用《回到未來》三部曲裡的情節說:“穿戴式計算設備就好像飛行滑板。單一用途的設備設計起來非常簡單,市場上比比皆是。但現在的科技世界還未找到多用途設備的有效解決方案。”
  
2018年可穿戴設備將達4.84億台

www.cypressriveradvisors.com

很多分析機構都非常看好可穿戴計算設備的發展。根據ABI Research最新預計,2018年全球穿戴式智慧設備的出貨量可達到4.84億台,七年複合增速達到56%
  
ABI Research最看好用於運動健身和動作追蹤的穿戴式設備的市場前景,因為此類設備可以將資料自動上傳,同時能分享、分析與執行分析結果。ABI Research認為2013年會有60%以上的穿戴設備市場來源於此。

此外,谷歌眼鏡的市場前景也被看好。平安證券近日發佈研報指出,谷歌眼鏡現在的售價為1500美元,由於谷歌眼鏡是全新的電子產品,熱度雖高,但價格較貴,因此,按第一代谷歌眼鏡上市第一年銷售100萬台,前兩年銷售500萬台(全球明星手機機型的門檻),同時售價降至800美元來估算,市場規模大致為40億美元。
整合多用途的智慧可攜式裝置是否會淘汰智慧手機
“未來智慧手機會不會像BB機一樣被淘汰?”在Google GlassApple Watch的帶動下,關於智慧設備的未來,網上出現了各種可靠和不可靠的假設,“淘汰說”是其中比較激進的一種。
  
細數目前已經問世和即將問世的可穿戴設備,基本包括四大類:
1、運動和健康輔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中國大陸的咕咚手環、大麥計步器等,
2、可以不依附於智慧手機的獨立智慧設備Apple Watch
3、作為互聯網輔助產品的Google Glass、百度Eye類產品,
4、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體感設備MYO等。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蘋果、谷歌和微軟各自創造了不同的智慧生態系統,有上千萬的開發者挖空心思去實現智慧設備的各種奇思妙想,有成熟的雲端服務和Big Data技術做支撐,相對健全的網路環境,以及突飛猛進的生物檢測技術做保障,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拓寬了線民的想像空間,可穿戴設備的夢想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
Big Data爭奪戰
在談及Google Glass時,神念科技中國區總裁張彤笑稱,此前有一家媒體要做一個關於Google GlassPK,然而在邀請嘉賓時卻找不到願意站出來力挺Google Glass的人。
  
目前網上已經有了大量關於Google Glass的評測,用戶體驗和用戶習慣成為了最為人詬病的兩個罩門。
 
張彤稱,可穿戴設備未來會有很多種可能,除了手錶、眼鏡、腕帶, 還可能是腰帶、衣服等等,不過對使用習慣的挑戰將會是可穿戴設備面臨的一個使用者門檻,眼鏡一方面無法代替手機,僅僅是一個附屬品,另一方面對用戶來說要培養長期使用的習慣也是一個難題。
  
周航認為最合理的位置是手腕。這也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爭奪最激烈的地方,最熱門的產品也都是手腕配飾,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咕咚手環、MYOBambook智能手錶、W/ME等各式手環也是Google Glass以外被討論最多的產品。
  
手腕設備是飾品和手錶的自然過渡,對用戶來說並不用太刻意地去培養用戶習慣,同時隨著蘋果Apple Watch的上市,以及各種手腕設備的推陳出新,一場手腕爭奪戰正在悄悄醞釀,而這場爭奪戰背後事實上是Big Data的爭奪。
  
李宏輝用“人體的物聯網”比喻可穿戴設備,通過傳感技術可以檢測出用戶的體溫、血壓、心率等等資料,可穿戴設備通過感測器讀取,如果使用者佩戴好幾年,資料被記錄並上傳到雲端,就可以形成個人的身體資料庫,如果幾萬人佩戴,形成大資料,然後回饋回來,就會很有價值。
www.chinainternetwatch.com


技術要求:應自行與用戶互動
對於日益流行的可穿戴計算設備,西雅圖設計廠商Artefact設計師珍妮芙·達摩爾(Jennifer Darmour)認為新技術需要滿足多個條件。
  
目前,儘管一些公司已經嘗試涉足可穿戴計算領域,但很多技術障礙仍然阻礙新設備為大眾所接受。例如,可穿戴設備仍顯得笨重,而且不足以無縫連接。
  
作為一名可穿戴技術專家,達摩爾指出新技術現面臨三大挑戰:
1. 設備以硬體為主,如Nike+ FuelBandFitBit等,而且不夠時尚。
2. 資料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如何處理和存取資料?
3.與可穿戴計算技術互動仍顯混亂,而且會妨礙用戶。
  
達摩爾認為,可穿戴計算技術應當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應該妨礙我們的日常事務。
  
她表示:“可穿戴計算技術應當完美地整合到我們的生活,提升人的體驗,不應該妨礙或打擾我們。”

達摩爾認為,如果要讓普通人接受可穿戴計算技術,那麼它需要滿足以下4個必要條件:
1. 美觀——當我們向客戶推廣可穿戴計算設備時,美學價值會變得極為重要。
2. 回應——可穿戴計算技術具備更高的回應速度,而且要便於使用者使用。
3. 外設——這一點關係到可見和不可見領域,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外設“幾乎無形地”訪問資料。例如,鞋子可嵌入GPS系統,它可以發出光線為用戶導航。
4. 意義——資料必須對我們具有意義,有些設備還需要告訴我們如何處理資訊。
  
為了處理上述問題,達摩爾目前正在設計一款稱作Move的普拉提襯衫。這是一款可穿戴計算技術服裝,內置4顆拉伸和彎曲運動感測器,分別置於正面、背面及兩側。當用戶運動時,襯衫可讀取身體的姿勢,提供即時回饋資訊。資料被發送到一款行動應用,便於使用者獲取資料。
  
但是,達摩爾尚未計畫向市場全面推出這款襯衫,但她認為這款產品證明每個人都能從可穿戴計算技術中獲益。

達摩爾說:“我們無需與技術互動,技術應當與我們互動。”

www.dazeinfo.com

產品定位決定成敗
從目前已經發佈的產品看,大多數仍然是通過物理感測器實現簡單的計步、計算運動量,甚至推送資訊等初級階段,包括Google Glass也僅僅是重複著智慧手機和PC互聯網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的資料最終依附于智慧手機和PC,穿戴設備僅僅是一個附屬品,或者說影子。
  
對此易到用車CEO周航表示看衰:“我們需要的是可穿戴智慧設備,而不是‘可穿戴手機’,發郵件、推送資訊、拍照都不應該是可穿戴設備應該解決的核心問題。”
事實上對一款可穿戴智慧設備來說,如果僅僅是照搬手機上的服務,那麼它替代不了智慧手機,但是卻可以被智慧手機替代,就會形成了一個尷尬——沒有痛點,一個可有可無的產品,市場空間是難以預料的。
 
果殼電子CEO顧曉斌認為可穿戴智慧設備不應該僅僅是附屬品,即將推出的Bambook智慧手錶將內置Android 4.1作業系統,可獨立于智慧手機而存在,顧曉斌稱,未來智慧手機螢幕仍將擴大,同時手錶等小螢幕將承載原先的智慧手機的功能,到時候大屏手機加手錶的組合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咕咚網CEO申波則認為可穿戴智慧設備作為手機配件是一個很好的定位,沒有必要獨立於手機。申波透露,目前咕咚網推出的智慧手環已經賣出了數萬件。
  
不過不管是獨立設備還是配件,各方達成共識的一點是,可穿戴設備應該與生物傳感技術結合,將人體作為一種輸入甚至輸出的方式,最後通過其自身或通過手機APP的方式連接互聯網,從而避免傳統電子產品資訊孤島的宿命,實現獨立于智慧手機之外的核心價值。
  
瓶頸:技術太快 電池太慢
電池問題已經讓智慧手機廠商們傷透腦筋,現在這個噩夢要來困擾可穿戴智慧設備製造商了。
  
相比起智慧設備各項硬體的突飛猛進,電池技術始終停滯不前,Google Glass也因為僅能支撐五六個小時的電量頻遭質疑,同時電池的體積和容量對體積更小的可穿戴設備來說更加顯得捉襟見肘。
  
相比起電池技術,傳感技術的進步要顯著的多。加拿大創業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帶可以通過人體肌肉運動時產生的生物電變化來判斷佩戴者意圖,在將類比信號轉化成數位新來通過藍牙發送到受控設備,從而實現用手勢來控制電腦、電視、甚至汽車等終端。
  
W/Me智慧腕帶則可以通過醫用感測器解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經系統健康程度以及情緒,同時具備手機尋找、資訊提醒、遠端控制等功能。矽谷生物傳感技術公司神念科技已經可以辨識腦電波信號並用於控制硬體,目前已經可以控制軌道玩具車、LED燈等設備。
  
李巨集輝介紹,通過雲端技術與大資料運算,未來智慧設備還可以對檢測到的信號進行回饋,比如當人疲勞時,通過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來使人達到興奮效果。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無線充電技術也不再熱門,在實際使用上,它並不像聽上去那麼酷,使用者需要使用架設專門的設備,其普及程度也無法滿足可穿戴設備大範圍使用的需求。


mobihealthnews.com
  
實用性不足成推廣的缺點
在一定程度上,可穿戴式設備解放了使用者的雙手,一些功能的設置也確實能讓用戶的生活更為方便了。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設備仍處於噱頭有餘,實用性不足的尷尬境地。
  
儘管很多公司都在盡力研發可穿戴設備產品,但其要想成為市場的主流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像日前盛大發佈的智慧手錶,其主要功能就在於實現一些跑步計算、導航、遙控拍照等服務,事實上這些應用服務在智慧手機上都能夠實現。在業內專家看來,盛大的智慧手錶更像是一個縮小版的iPod touch,毫無創新可言,而其高達350美元的定價也恐怕難被消費者所接受。

業內專家紛紛表示,要想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首先需要實現產品技術的創新完善,同時還需要產品成本的壓縮。不 能只依靠一些“小聰明”式外觀改變來實現產品的市場化。
  
劉思泰認為,對於可穿戴式設備,宏碁目前面臨的難題並非是技術上的,而是如何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好感。他說:“你需要將一系列功能塞進產品中,而這些功能恰恰就是人們所期望的。”

www.zdnet.com

  
機會:夢想太寬,現實太窄 創業者玩不起
可穿戴設備產業鏈包括感測器技術提供商、硬體供應商、製造商、雲端服務提供者、互聯網公司等等環節,而可穿戴智慧設備最終是一款集成了雲技術和大資料的互聯網產品,由互聯網公司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或許更符合行業規律。
  
李宏輝認為,互聯網公司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很廣,更容易快速聚攏用戶,能夠引導一波新的消費浪潮,而硬體廠商的行業影響力非常有限,而且在雲端運算、大資料分析和互聯網產品上沒有經驗,做不出太多的應用,所以硬體廠商要做這塊並沒有優勢。
  
互聯網創業者們則早已嗅到了機會,天使投資人、航班管家投資人王江投資了一家可穿戴設備創業公司“大麥健康網”,其主要產品是一款智慧計步器,王江表示,在這個領域創業,團隊需要有懂硬體的人、有能發動各方面資源、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的人以及跟互聯網相關的產品運營和設計人員。
  
周航則直言,可穿戴設備的創業對團隊綜合能力和資金要求比較高,目前還不是屌絲創業者玩得起的。同時周航不看好運動領域的可穿戴智慧設備,因為在中國真正堅持熱愛運動的人不多,以運動為核心賣點的可穿戴設備在使用者過了新鮮勁後就會被拋棄。

domaingang.com
  

回想2011年開始的互聯網公司紮堆做手機,把手機市場愣是做成了紅海,可以預見可穿戴智慧設備的競爭將更激烈,會有大量創業者、互聯網公司和軟硬體廠商加入到這場戰爭,另一方面產品定位、使用者習慣、產業鏈整合能力等都在拷問創業者的綜合能力,而電池和充電技術的瓶頸也困擾著可穿戴智慧設備的發展,毫無疑問的是,這一類產品未來將融入並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現階段看來,夢想太寬,現實太窄。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