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美科學家國會報告:有三種方法可發現外星人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騰訊科學(羅輯/編譯)

根據科學家目前所掌握的宇宙觀測資料,僅銀河系中就擁有大量潛在生命的宜居行星,暗示地外生命極有可能存在,並提出了三種尋找外星人的方法。

科學家繪製的開普勒-186f系外行星,這裡可能存在液態水環境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一直想知道我們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但根據科學家目前所掌握的宇宙觀測資料,僅銀河系中就擁有大量潛在生命的宜居行星,暗示地外生命極有可能存在,對此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的科學家也在通過不同方法和管道尋找可能存在地外智慧生命,資深天文學家塞思·肖斯塔克在521日的會議上提到,我們可以通過三種不同的方法尋找外星智慧生物。

第一種方法是尋找外星微生物或者死亡後的遺骸。這項調查任務主要集中在火星探索方面,目前美國宇航局已經在火星上部署了好奇號、機遇號火星車,這是目前兩台仍然在持續進行觀測任務的地面漫遊者平台。但火星並不是太陽系內唯一具有潛在生命的星球,事實上太陽系內許多天體都具備了擁有生命的潛力,比如木衛二、木衛三、土衛六等,兩顆木星的衛星擁有潛在的地下海洋,土衛六擁有液態甲烷湖泊,後續我們將派遣探測器前往這些星球尋找外星微生物或者它們曾經存在的痕跡。

第二種方法探測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比如氧氣或者甲烷,同時也可以通過探測生物過程產生的氣體來發現地外生命,目前系外行星觀測技術中已經可以對大氣成分進行光譜分析,塞思·肖斯塔克認為這兩種方法將在未來二十年內取得重大成果。

第三種方法不只是為了尋找地外生命,而是尋找智慧生物,這就需要我們動用先進的射電望遠鏡對各種宇宙信號在更廣的頻譜上進行分析,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的科學家希望能找到外星文明有意或者無意間向宇宙廣播的信號,當然發現並確定外星智慧文明的信號是一件非常難的工作,而且成功率很低,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搜尋了近半個世紀,仍然沒有發現。這與我們搜尋的範圍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現在探測的恒星數量還不到銀河系的1%,更不用說銀河外星系了,塞思·肖斯塔克預計在未來20年內將對數百萬恒星系統進行調查。

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系外行星探測器發現了太陽系外擁有數量極為龐大的行星世界,平均每40億顆恒星周圍就有1.6顆行星,如果放大的銀河系中,那麼有五分之一的行星很可能是地球的“表兄”,這就意味著銀河系內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數量就可以達到百億數量級,顯然銀河系內僅僅只有人類那是極為不尋常的。在地球上,45億年前地球誕生,僅過了10億年左右就出現了早期生命形式,並快速發展演化,因此科學家們懷疑宇宙其實是充滿微生物的地方,這就是說宇宙生命不存在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有多少進入了高級文明階段。

同時,科學家指出智慧生物可能有幾種演化模式,一些行星的物化條件不同就會出現別樣的進化路線,併發展出不同的特點,有些星球可能比較有利於生命的誕生,進化會快一些,有一些地外生命可能只為了生存而生存,無法演化至高級文明。目前地球上搜尋地外生命最有效的平臺為位於波多尼哥的阿雷西博望遠鏡,直徑達到305米,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面射電望遠鏡,可以對宇宙間的信號進行進行持續監聽,只要信號能通過地球。

1999年開始,全球有意願加入搜尋外星計畫的公民都可以參與到信號分析任務中,如今有226個國家的840萬用戶加入了該計畫,當它們的電腦進入屏保時就會接入宇宙信號分析網路,這就增強了科學家尋找宇宙不明信號的分析能力。但也有人質疑信號分析是否會給使用者帶來麻煩,比如病毒、潛在的安全問題等,對此搜索地外文明機構的科學家稱程式是開源的,任何人都可以檢查其中是否存在病毒或者有問題的代碼,在過去15年左右的時間內已經被數百萬人使用過。

接下來,該機構的科學家將升級探索外星生命的方法,比如在各種波長上對宇宙進行觀測,包括無線電、光學和紅外等,這是一個全面的探索宇宙計畫。此外,科學家還試圖監聽恒星系統之中的潛在陌生信號,比如美國宇航局將好奇號送往火星,就需要在地火之間建立通信網路,如果我們需要與另一個恒星系統內的航天器進行通信,這樣的信號就會被其他文明捕捉到。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可疑信號,很可能還有後續的信號,其他觀測站或者無線電愛好者也會接受到類似的信號,因此我們可以對不明宇宙信號進行多層次的甄別。


目前在搜尋地外文明機構中的全職科學家只有24名,三分之二來自美國,預算主要由美國航天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私人捐助者,預算問題使得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運作也面臨資金困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計畫停止對西維吉尼亞格林班克望遠鏡的資金供應。科學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發現智慧生物的信號,只要這項科學計畫能夠延續下去。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