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盤點全球最頂級11大高科技農場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網易科技


高科技農場已經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一些大城市的破舊廠房和高樓屋頂就可以看到一些室內農場。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企業用LED燈培育蔬菜,也可以看到美國人在屋頂種菜。

 

PlantLab
PlantLab
建在室內,用LED燈替代陽光來照射植物,灌溉用水也比傳統的戶外農場要少90%。農場通過遠端上傳的配方對每一顆作物的生長進行操控,精密控制周圍的氣溫、濕度、灌溉情況等環境狀況,以保證持續可靠的種植流程。這座高科技農場位於荷蘭,建立於2010年,占地20萬平方英尺(1.85萬平方米)


Green Spirit Farms
Green Spirit Farms
充分利用破舊閒置建築的內部空間,打造出這樣一個高科技的垂直農場。該農場採用水耕栽培系統,種有多種蔬菜作物,最終銷往農場所在密西根州的當地農貿市場。



夏普草莓種植實驗室
聽到夏普,你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電視、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實際上這家日本電器巨頭去年也開始偷偷摸摸地進軍高科技種植產業了。日本草莓聲名遠傳,但一方面價格高昂,另外一方面不利於運輸,所以夏普去年在杜拜設立了一家草莓種植實驗室,在室內環境下種植草莓。據稱夏普在實驗室中使用了自家的LED技術和其他一些設備,能夠提升草莓的產量。夏普也有計劃在迪拜正式開設一間種植工廠。


富士通沼津種植園
日本的電器廠商們都把工廠搬到了中國,日本本土廢棄的一些工廠則被他們變成了高科技農場。富士通公司就在沼津建立了這麼一個種植園,用於栽培種植低鉀生菜,提供給患有腎部感染問題的人們。基於雲服務的特殊管理軟體可以提升這些作物的產量。據稱將這些工廠改造為高科技農場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出力頗多,希望作為2011年福島核電站危機重建工作的一部分。


FarmedHere
FarmedHere
是位於芝加哥的一處室內垂直農場。農場內使用了複合養殖技術,灌溉用水中的97%將被重新利用,農場內也不適用任何的除草劑與農藥。這家垂直農場還採用了多項新興技術,例如LED燈和局部分配佈局,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農作物產量。這裡種植的作物包括芝麻菜、羅勒、薄荷等等。



Green Farms Agronomics & Mycology
這是一座位於印第安那州瓦斯帕萊索市的垂直農場,利用複合養殖技術種植作物並銷往芝加哥地區。該農場採用開源模式,其他地區也可以利用該技術。該農場也有自己的農貿市場,消費者可以在這裡採購全年的食材。


Red Sun Farms
Red Sun Farms位於維吉尼亞州都柏林市,占地約兩萬英畝,在一個巨大的溫室裡利用營養液栽培法種植番茄。Red Sun Farms是一家墨西哥公司,這也是他們在美國建立的第一個高科技農場。今年7月,這個農場共種下了約6萬株番茄幼苗。


CDA氣培法種植園
CDA氣培法種植園位於芝加哥奧哈拉機場的一個圓形大廳內,是世界上首個室內機場種植園。該種植園建立於2011年,在26個塔樓內擁有1100個種植點,機場航站樓內的有些餐廳就是從這個農場採購的食材。來來往往的旅客也可以在種植園內遊覽和休息。




松下高科技農場
松下公司也在新加坡的一處舊工廠內建立了高科技農場,並聲稱這是新加坡第一座證照齊全的室內農場。目前該農場種有十多種蔬菜,使用特殊的LED燈光照射土壤環境,未來幾年內他們希望將種植的蔬菜種類增加到30種。


Gotham Greens
Gotham Greens是一家位於紐約的公司,利用不少高樓的頂部建立屋頂農場。這些農場採用溫控水耕栽培法,為當地的餐廳和食品零售商提供食材。該公司的旗艦溫室建立於2010年,是美國第一座工業規模的屋頂溫室,目前每年能夠生產100噸的蔬菜。該公司在這些農場採用的高科技包括60千萬的太陽能光伏板,LED光源,被動通風系統,熱障幕牆等等。



索尼室內農場
進軍高科技農場領域的不只有夏普和松下,還有索尼。索尼也在日本本土的老舊半導體工廠內建立了一個室內農場,這個農場占地25000平方英尺(2322平方米),利用特殊的GE LED光源進行照射。目前這處農場只種植黃瓜和番茄,但未來索尼對這座農場還還有著更遠的籌畫。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