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紐約世貿中心遭雷擊 高樓避雷還要防側擊雷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來源:安防展覽網

近日,美國部分地區遭到雷暴襲擊,閃電照亮世貿中心上空,18歲的攝影師尼克·卡威爾(Nick Carwile)記錄下了這壯觀景象。在美國部分地區,雷暴伴隨今年的酷暑期而來,而閃電照亮世貿中心上空這樣激動人心的奇妙景象卻並不多見。

紐約世貿中心遭雷擊 美國部分地區雷擊嚴重
世貿中心遭雷擊的場面對於攝影師來說是絕佳的場面,但是對於世貿中心大樓本身來說是一場考驗。當然,像世貿中心這樣重要的大樓,在防雷系統上一定很嚴密,能經得住考驗。在夏季防雷工作中,還有很多高樓要面臨雷擊的考驗,他們是否也能挺住。
世界第一高樓多次遭雷擊無恙
杜拜哈利法塔高達828米,始建於2004年,直到2010年才正式開放,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築。20101月,一名巴基斯坦的學生幸運地拍下了哈利法塔被閃電擊中的瞬間,從照片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閃電的數條藍色弧光。201212月,哈利法塔再次遭受雷擊,帶來不可思議的奇觀。

據瞭解,離地面23英里(35公里)的閃電平均可以產生超過1億伏的電壓。不過,哈利法塔的塔尖用了4000噸的鋼材鑄成,扮演著避雷針的角色,可以保護整個建築免受閃電襲擊。因此,哈利法塔雖經歷數次閃電襲擊,仍安然無恙。
  
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多次遭雷擊無恙  www.telegraph.co.uk

東方明珠塔被雷擊著火
相反的狀況是中國上海東方明珠塔在雷擊中卻未能挺過去。2010413日淩晨,上海市民有市民看到東北方向雷電頻閃,到淩晨16分時,東方明珠塔頂端就燃起了熊熊烈火。
  
對於東方明珠塔著火原因的分析,參加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防雷標準起草工作的防雷專家關象石表示:“非阻燃保溫材料是導致很多建築雷擊起火的主要原因。”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現代大型塔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如東方明珠塔、天津天塔、遼寧彩電塔和北京的中央塔等。一般會在鋼筋混凝土塔中加入保溫層,以東方明珠塔為例,當塔內的保溫層為非阻燃材料時,雷電打在天線外面的玻璃鋼罩上,擊穿後點燃了保溫層的石棉,火災就發生了。
  
非阻燃保溫材料“惹禍”已不是第一次了,2002年瀋陽市彩電塔也曾遭雷襲,閃電擊中塔尖,一個直徑40釐米的火球從塔尖滾落。瞬間,塔內一片漆黑,無線信號也同時中斷。隨後閃電擊穿塔壁,點燃保溫層,導致塔上200多米高的“空中樂園”裡的14名遊客和32名工作人員,被困3個多小時後方獲救。關象石表示:“其實只須將保溫層採用阻燃性材料,火災就可以避免。”
  
建築物從設計到施工都要按國家標準進行,投入使用後對防雷裝置還要維護保養,並定期進行檢測。“無論從技術標準還是政策法規的層面上講,各類防雷建築物至少在每年雷雨季節前應進行一次全面的防雷安全檢測,對易燃易爆場所,每半年要檢測一次。”關象石說。
  
45米以上高樓需防側擊雷
高層建築遭雷擊起火有兩大原因,一是雷電直擊建築頂端,放電引發火花;二是建築物內部電磁脈衝防雷不善,落雷後將絕緣保護破壞,導致設備放電起火。雖然許多高層建築也安裝了避雷針,但建築物達到一定高度後,雷電在一些情況下會繞過避雷針,擊中建築物腰部造成災害。因此,45米以上高樓還須防側擊雷。
  
每棟建築物都須配備防雷裝置,包括避雷針、避雷帶、接地裝置等。建築物內的網線、電話線、衛星接收裝置、電源上也得安裝避雷器,防雷電感應傷害。
  
據每年的雷電檢測顯示,城區建築中,直擊雷防護裝置安裝率較高,已超過90%,但雷擊災害造成高樓“內傷”卻越來越多。
  
對於高層建築物,高度超過45米的部分,單靠頂端避雷針,幾乎不起作用了。一些側擊雷在一些情況下會繞過避雷針,擊中建築物腰部。並且,現代建築的外立面越來越多使用的金屬窗框、玻璃幕牆龍骨等,都是雷擊的要害。但現行建築物防雷標準是2000年開始執行的,避雷帶太靠中心,不能完全保護到建築物的邊緣。
  
topwalls.net

新的建築物防雷設計規範已制定,於201010月起開始實施。規範適用於新建、改建、擴建建築項目,對建築物防雷措施、裝置安放、防感應雷標準等進行規定。這一規範標準將納入新建專案審批範疇。
  
101大樓雷擊畫面 www.techbang.com
新防雷標準最大的特點是,對高層建築防雷進行“升級”。新規範更新了高層建築物避雷帶的設計。頂端避雷帶需向建築外沿延伸,覆蓋樓頂各個角;並且要求所有外立面金屬、龍骨都需要安裝接地裝置,以保護整個建築體。建築物高度超過45米時,沿屋頂周邊敷設接閃帶,接閃帶應設在外牆外表面或屋簷邊垂直線上或其外,接閃器之間應互相連接。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