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智慧交通市場規模宏大 車聯網最具產業活力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來源:安防展覽網

2013年第一季度,智慧交通市場規模同比增長69.4%,預計到2015年,中國智慧交通領域規模將達到人民幣1500億元。智慧交通市場正在不斷擴容,為各類IT軟硬體提供商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各大汽車生產廠家也躍躍欲試,智慧交通的蓬勃發展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智慧城市的藍圖。


城市智慧交通市場規模
2013年中國城市智慧交通市場研究報告》分析,2012年中國城市智慧交通市場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包含智慧公車、電子員警、交通信號控制、卡口、交通影像監控、計程車資訊服務管理、城市客運樞紐資訊化、GPS與警用系統、交通資訊採集與發佈和交通指揮類平台等10個細分行業的項目數量達到4527項;市場規模達到人民幣59.9億元,同比增長21.7%
  
從企業規模看,目前中國大陸能交通行業的企業約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高速公路收費、3SGPSGISRS)和系統集成環節。目前大陸有500家企業在從事監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高速公路收費系統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智慧交通領域,中國約有200多家企業從事相關產品的生產,並且大陸企業已取得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雙介面CPU卡技術。在3S領域,大陸雖然有200多家企業,一些龍頭企業在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高速公路智慧卡、地理資訊系統和快速公交智慧系統領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相比於國際智慧化和動態化的交通系統,中國智慧交通整體發展水準還比較落後。智慧交通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其在美國的應用率達到80%以上,2010年市場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日本1998-2015年的市場規模累計將達5250億美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為750億美元、車載設備為3500億美元、服務等領域為2000億美元。歐洲智慧交通在2010年產生了1000億歐元左右的經濟效益。
  
車聯網成最具活力產業
不久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14)上,帶有很強行動特性的汽車在搭載了4G等更為強大的無線通訊聯網功能之後,演變成一類“動終端”,並且是“塊頭最大”的移動終端。CES 2014展示的各種應用中,奧迪新款概念車的智慧化人機交互介面、富豪汽車專屬“雲系統”所形成的聯網娛樂和資訊導航功能等等,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無人汽車”、自動泊車等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應用,更是讓人大開眼界。來勢洶洶的“車聯網”,讓CES 2014也成為汽車界的盛會。從智慧交通領域看,車聯網也已經成為最具活力的產業。

以下一代動通信、寬頻網路、感測器網路、電子標識、雲端運算等為代表的物聯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智慧交通的重要支撐技術,受到各國廣泛關注。雖然對這一領域技術的理解不一、稱謂不同,但在交通運輸領域,通過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更智慧的分析處理手段,實現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工具、交通環境、交通參與人之間的廣泛連接與交互,通過大規模交通狀態資訊傳感,對海量資料的採集、管理、分析,進而為出行服務、決策監管提供支撐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原所長史其信指出,從社會上對“車聯網”、“船聯網”的廣泛而熱切的關注,可以看出車聯網將領軍智慧交通在2014年的發力。

史其信介紹說,交通運輸部在確立的新一代智慧交通發展目標和要求中,就已經特別提到推動“車聯網”、“船聯網”的發展,車聯網也已經出現在多個部門的相關發展規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下一階段的智慧交通發展將向以熱點區域為主、以車為物件的管理模式轉變,因此建立以車為節點的資訊系統——“車聯網”是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資料顯示,近年來西方各大城市都紛紛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智慧汽車及相應的智慧交通系統。如在日本東京,已有140萬輛車安裝了“能講話的電腦誘導系統”,使汽車能自動避開發生交通事故或擁堵的路段。而在美國聖安東尼奧,交通指揮燈能自動為救護車放行,救護車在行車途中即可向醫院傳送病人資料。

  
關於車聯網
車聯網是以車內網、車際網和車載動網路為基礎,按照約定的通信協定和資料交互標準,在車-車、車-路、車輛與互聯網之間,進行無線通訊和資訊交換,以實現智慧交通管理控制、車輛安全控制和智慧動態資訊服務等的一體化網路,是物聯網技術在交通系統領域的典型應用。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