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智慧商機無限 資料開放帶來安防效益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來源: 安防展覽網

究竟什麼是智慧城市?當前的普遍看法認為,凡是利用“物聯網”及其他智慧系統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從而改善市民生活水準,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城市,就是“智慧”的。與這一概念有關的領域包括,能源、交通、工業和公共管理等。


全球企業增長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諮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在發展中國家建成的智慧城市將占全球智慧城市總數的一半。智慧城市中蘊藏的商機巨大。安防個行業發展深受影響,在智慧城市期待大資料更加開放的今天,安防產業順勢崛起。
  
智慧城市期待更開放的大資料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互聯網搜尋引擎是大資料最為典型的應用之一。據鄔賀銓介紹,百度每天約處理60億次搜索請求,產生幾十個pb的資料;騰訊每天產生1000億次服務調用、5萬億次計算、300G儲存量;中國聯通用戶每秒產生上網記錄83萬條,對應的資料量為3.6pb/年;中國交通銀行每日約處理600G資料,存量資料超過70tb……所有這些行為都由海量的資料來呈現。
  
得益於電腦對海量資料的儲存、分析以及處理,人們能夠運用大資料實現原來遙不可及的夢想。公共交通系統的動態資料公佈後,對其進行深度挖掘通過手機應用為公眾出行提供即時建議,還可以為地鐵系統在客流高低峰時段、熱點站和普通站之間的調配提出更優方案。

智慧城市之所以迷人,在於它能為人們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準確的交通狀況,以及更方便的生活體驗,而要做到這些,離不開大資料的支援。不管是智慧交通、智慧安防,還是智慧家居,大資料都是支援其運轉的核心。

如果沒有來自交通管理部門及各車聯網系統回饋的資料,智慧交通就無法正確顯示導引資訊,調節紅綠燈時長;如果沒有來自公安部門的犯罪率及慣犯資料,智慧安防也只能被動防禦,無法成為保衛城市安全體系中的一環。
  
2013年大資料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許多企業用大資料制定出成功的市場方案,許多國家和城市依靠大資料治理污染、疏導交通。從默默無聞到備受追捧,大資料獲取和分析基本上已經成為智慧城市等大型物聯網項目普遍採用的技術。但由於種種原因,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商業公司,在資料的開放和共用問題上都持非常保守的態度,而智慧城市這樣的工程要想達到期望效果,還需要更開放的大資料。
  
安防產業順勢崛起
大資料快速發展帶來行業利益不容忽視,從智慧城市的組成要素看,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包含的多個內容的一個子系統,也是智慧城市主要的資訊來源。同時,在其他子系統當中,也存在著平安城市的影子,比如中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智慧城市試點體系中,智慧應急、智慧安全、智慧社區、智慧家居等都是落地的應用。無論從哪個維度看,平安城市都是智慧城市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安防已經從傳統的樓宇、園區應用發展到平安城市、天網工程的城市級聯網甚至全國級聯網階段,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平安城市的概念不僅是社會治安的一項內容,還包括城市交通狀況和城市消防服務、各種人為災害(包括戰爭、恐怖襲擊、威脅城市安全的重大火災、環境污染等)、自然災害的預警和出警等內容。從城市建設層面,平安城市建設不僅是安保的需要,更是進一步擴展城市應急指揮、智慧交通管理、數字城市管理、城市環境保護等多個城市領域應用的需要。
  
一直以來,金融行業都是安防產品應用的“金牌大戶”,再加上近年各大銀行都在進行監控系統升級和聯網,這些都為安防行業帶來巨大商機。目前大陸有各類金融營業網點超過35萬個,僅郵政儲蓄網點就接近4萬個。據中研普華研究趨勢預測,到2016年,中國ATM機將超過80萬台。與此同時,更加便捷的ATM機和自助銀行將成為下一步各銀行發展的重點。大陸銀行安防設備應用已基本形成“五年一更新”的規律,再加上每年對安防系統必不可少的升級工作,形成了金融行業幾乎每年10億規模的安防市場需求。
    
而《中國安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更是為安防產業未來市場帶來無限商機。規劃預計,2015年安防行業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其中影像監控系統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平安城市建設拉動了安防行業發展,實現了安全防範的科技創新。同時平安城市建設為推動安防行業創新、實現行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關於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資訊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於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的城市資訊化高級形態。智慧城市基於互聯網、雲端運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以及大資料、社交網路、FabLabLiving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有利於創新湧現的生態,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智慧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可持續創新。

                                                                                                                                                                                                                            

0 comments: